第三十七章 诗会词会(第2 / 3页)
方运道:“说实话,我的书铺真的缺人,尤其像贺兄这种高文位的人才。”
“卖了这么多年的《圣道》,第一次差点卖哭了,方运给咱景国人争了口气!”
“书铺做大了也是不小的产业,十国文风太盛,除了吃穿住行,凡是跟读书有关的都可以做大,代代相传。”贺裕樘道。
贺裕樘却脸一红,道:“我总得为自己的前途和儿孙打算,也就是你没有什么产业,不然我真想投奔于你。”
“前面的快点买,我要看镇国诗!我要看大儒点评!”
“啊?”方运疑惑地看着贺裕樘,一个秀才投靠童生?
“厉害!厉害!竟然是大儒点评,太少见了!”
贺裕樘轻咳一声,道:“我读书不如你,但看人是不会错的。就算我看错了,将军大人不会看错,别说是童生,就算是秀才举人都不值得他亲自上门。你以后若是缺人手,不妨问问我。”
“你可是堂堂秀才,这马车还放在你眼里?”方运笑道。
有人改“鸟声茅店树,叶浮板桥水”,有人改成“鹤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众人改了半天,无一人觉得能跟原诗比。
“我要是安心回县里当个官,放弃科举,这一百两银子不算什么,可现在我在府城讨生活,虽说除了教书有别的进项,但花费也大。十国没有穷秀才,可也没有多少富秀才。我再考五年,要是超过三十五还不能中举,就回县里在文院争个讲郎。再拼三年还不成,就运作个小官当当,我在方氏族学和府城还有些人脉,这就是留在府城的好处。”
一些身穿童生服乃至秀才服的人竟然不走了,聚在一起兴高采烈讨论,随后开始当场“仿诗”,就是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改动几个字,形成新的诗句。
“说的也是。”方运这才理解这些秀才的苦衷。
一个人举着《圣道》大喊:“真的是三诗同辉!济县方运,就是方双甲!真的有镇国。”
“贺兄既然这么说,那以后我若有事相托,望贺兄伸以援手。”方运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向自己靠拢,大源府一年参与府试的童生超过一万,可一共也只录取五十到八十名秀才。
四个卖书官差的话如同一点火苗,点燃了在场的几百人。
“方案首客气了。”贺裕樘暗暗松了口气。
“拿到《圣道》记得直接翻到第一百零一页,大源府方运三诗同辉,一诗镇国,别的诗词不用看了!”
“妙啊!妙啊!”
“等我回乡了,你起码是一方县令甚至知府,或许我要去你那里讨生活。”贺裕樘道。
买书的人无比焦急,买到书的人欢天喜地,许多人拿到书走出人群就看了起来。
“七八年的时间我怎么可能当上知府,而且贺兄太看低自己了。”方运道。
“别挤别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