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别人家的孩子(第2 / 3页)
梁远笑着说:“你年纪小,让你来不是为功名,而是为了长见识,尽力而为即可。童生试的‘请圣言’一出就是三十张试卷,府试考秀才的‘请圣言’更是达到一百张,戏称考百页死耕牛,怎么可能全答对?”
方运接过糖饼,慢慢吃起来。
陆展道:“小毛你不要气馁,除了四大才子,没人能答对童生试所有的‘请圣言’,我们也不能,更何况你。好在童生试要考的范围较小。秀才试的‘请圣言’才刁钻古怪,科举数百年连历代才子都无一人答对,哪怕那些最终封圣的先贤。”
方运知道所谓的“请圣言”类似后世的问答、填空和默写,让考生根据提示去补写前文或后文,有的甚至要默写一整章。
方运愣了一下,没想到济县人口不到九万人,考童生的人数竟然能达到两千。
这让方运想起了唐朝的科举。
文院外站着黑压压一大片人,有十多岁的孩子,还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排成十排逐渐进入文院,粗粗一看不下两千人,而不排队的家长亲友更多。
中国唐朝科举考“帖经”,帖经是录取考生的重要科目,就是抄录经书中的几句话,然后遮住几个字,让考生填上,比请圣言还要简单。
“不是孙先生,是另一位你们不认识的老师。不说这个,我们排队进文院。玉环姐,书箱我来背。”
方运很快记起,圣元大陆的人口密度远高于中国古代。
人高马大的梁远却抢过书箱,说:“我帮你拎,走吧。”
方运心中惊讶,没想到自己小看了童生试的激烈程度。
另一个同窗陆展扶着方运,辞别杨玉环,排队进文院。
文院红墙碧瓦,绿树掩映,在晨光下一片生机盎然。
唐诗之所以兴盛,主要原因是唐朝科举还考词赋,而且所占比重极大。
老黄牛一路晃晃悠悠向城东走去,不多时来到文院外。
在圣元大陆,圣院发现诗词和才气最为契合,尤其是能传世的战诗战词,影响人族兴衰,所以科举必考诗词,而边塞诗是重中之重。
考试当天的饭总比平时好,中午要留在文院,一边吃饭一边答题,饭和水都要自备。童生试还好写,秀才试要连考三天,吃喝拉睡都在狭小的考房里,身体稍微出点问题都撑不住。
而济县是下县,一年也只能录取五十个童生!
方运四处打量,那个方运去年也考过童生,可他还是第一次来。
在方运看来,济县的童生试一次能有三四百人就足够多了,可没想到竟然能有两千人,这个数字太吓人。
葛小毛小声埋怨:“我才十二岁,来了也是浪费钱。做个歪诗还行,可‘请圣言’太难了。除了十三经,还有一些众圣的著作。自孔夫子封圣至今已过千年,封圣者数十,‘请圣言’选考多位先圣的著作,我上了五年私塾,不过背诵了《论语》《孟子》《易经》《周礼》和《春秋》,怎么也考不上童生啊。”
方运知道古代识字率很低,中国古代男人的识字率在10%左右,到了民.国时期也不过只有15%,其中有过半还是需要认字的各种工匠艺人,士子书生的比例还不到5%,可这比例在古代各国中已经是最高的,古代西方贵族大都不识字,大量国家的识字率低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