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卡牌游戏的盈利秘诀(第2 / 3页)
这一点是建立在玩家对卡牌角色的认可上的。
当然,这种“巴甫洛夫”式数值刺激,被无数玩家和游戏评论者喷得体无完肤,但喷归喷,却几乎没有任何一家手游公司敢不做这些东西。
第一是收集卡牌、养成卡牌的乐趣。
为什么?因为它简单而有效,一旦去掉,游戏数据和收入就会出现明显的下跌。
简单而言,国产卡牌游戏的乐趣主要来自于三方面。
而游戏设计师也会特意地把卡牌技能和战力调整到与剧情相符的程度(或者根据角色人气而微调),这些都是为了培养玩家对卡牌角色的认同。
这个过程对于玩家而言也是充满乐趣、充满成就感的。所以,卡牌游戏的战斗系统与卡牌培养体系完美契合,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经典战斗系统,足以让玩家反复玩3~5年也不会腻。
像《我叫MT》中,许多玩家天天如做日常一般地刷副本,攒紫卡碎片,或者壕掷千金地十连抽,也都是为了能抽到自己想要的卡牌。
第三是营销策略、数值刺激。
最后游戏公司紧急加班,把诸葛亮给做出来了。
这套“数值刺激”体系是这样运作的。
这是个比较空泛的命题,如果让陈陌来写一篇论文,专门阐述卡牌游戏的内核所在,估计能写个几万字。
这是个很宽泛的内容,如运营活动(七天登陆、签到、成长基金等),日常福利(维护送钻石、送体力、在线送奖励等),前期数值架构……
还有某不知名三国卡牌游戏,还在测试阶段,某土豪进游戏啥也没说怒冲五千,就为了抽一张诸葛亮,结果游戏里根本还没出诸葛亮这个武将。
当然,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卡牌游戏专属的,这基本上成了所有国产手游的标配,在SLG(策略游戏)和FPS(射击游戏)等其他游戏类型中也大量普及开来。
曾经某手游公司做了一款《海贼王》题材的初代卡牌(完全翻皮《我叫MT》),某土豪进游戏啥也没说直接冲了几千块,就为了抽到一张鹰眼米霍克。
不过要说最早的起源,应该是萌芽于页游,大兴于卡牌手游,最终普及到了所有的国产手游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