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算计之三(第2 / 3页)
太尉陆平猜测,李寿在以前,之所以隐忍不发,是因为他有两大顾忌,一个顾忌是,他担心他要是太早的流露出谋求自立的意图,皇统的门阀豪族两大势力,很有可能会联起手来,先把他象碾臭虫一样碾死。
不过,这个顾忌随着车骑大将军庞休被谋杀,皇统和门阀豪族形成水火不容态势,已经消失。
现在再想想车骑大将军庞休之死,竟然是‘河蚌相争,渔翁得利’,事情的背后,定然少不了李寿那鬼魅般的身影。
李寿还有一个顾忌,就是军权的有效掌握,大齐帝国的军制是很特别的,无实衔军职时,就算是再高军事级别的长官,也无权调动边郡州兵,但同时,如果有了军权实职,在行兵布阵之时,可以暂时不听从朝庭的号令。
这也就是所谓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不过,这个‘不授’,是要有胜利保证的,如果自行其事,却打了败仗,那便要接受加倍惩罚。
之所以恼怒无比,是因为李寿这样做,那一万族兵便几乎没有生还地可能了,这太大胆,也过人了,难道李寿就没有想到后果?
而欣赏,则完全出自军事角度,因为这个军事行动计划确实很大胆,而且跳出了常规思忖的范畴,超出所有人的意料,如果没有置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是绝对不敢实施的,更何况,在行军的路途中,要突破燕代、马城等匈奴驻兵之地,只要稍有耽搁,便会陷入匈奴铁骑的重围之中,那时,可就是必死无疑了。
当然,如果真能在出其不意之下,把肃慎峡谷给攻破下来,匈奴三大部落驻守地饮马潭,因为所有的兵力,都在抗击正面左路大军的攻击,当李寿率领一支兵马,以奇兵之姿忽然从背后出现,匈奴三大部落的崩溃灭亡可在意料之中。
不过,就算如此,失去的和得到的几乎相当,就是胜利,也是一场惨胜。
李寿这样做,实在是太过冒险了,李寿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也就是说,担任宗正之职时的李寿,如果想谋求军权,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但现在,李寿授征北大将军,右路军统帅的实职,由边军组成的左路大军,也在他的实权节制范畴之内,再加上以前担任西北大帅,在军中打下的坚实底子,他夺取西北军权的机会已然成熟。
如果说,这个军事行动计划,是李寿在没有出兵时,就跟景宗皇帝商议设定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耗门阀豪族的实力那么,也太过明显了,而且,李寿这样针对性极强的做法,早晚会被所有人知道,那时,门阀豪族闹然起来,便是景宗皇帝也保不住他的性命。
李寿是一个步牺牲自己性命,而保全皇统的人么?太尉陆平认为,李寿不是。
那就只有另外一种可能了,李寿想谋夺军权,形成割据自立之势,成为皇统、门阀豪族两大势力之外的一股新势力。
这种可能是最大胆、最荒诞,同时又是最有可能发生的推测。
李寿曾担任过西北大帅,主持过西北军政,虽然时间短,但着实打过几场胜仗,威望颇高,在西北军中培养出来了一批心腹,回到京都任宗正之职后,又想尽办法把他的一些门客,也送到西北州郡担任实职,尽掌西北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