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一生的使命(第2 / 3页)
楚系既然抱着要与老秦武人“议和”的打算,熊启当然要主动向老秦武人示好,给老秦武人一个暗示,于是,熊启在朝会上提议,要重新审视公子宝鼎在宜安大战中所立下的战功。
此议一出,秦王政就笑了。果然不出所料,楚系打算向老秦武人让步,以便达成妥协,联手与咸阳宫抗衡。好,寡人就等着你这步棋,只要你掉进了陷阱,再想爬起来就难了,不过,想把楚系诱进陷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要看宝鼎在咸阳如何审理私盐大案了。
相国既然提议重审公子宝鼎的战绩,那言下之意自然就是给公子宝鼎加爵了。关东人心领神会,当即奏请,给公子宝鼎加爵三极,第十二等左更爵。这个爵位属于“卿”级,在军中就是统军将军,虽然是最低一级的统军将军,但算是有资格审理私盐大案了。
诏书飞速送达晋阳。晋阳虽然非常不满,但这应该是咸阳所能做出的最大让步,如果继续胁逼下去,显然适得其反,还是见好就收为上策。
宝鼎却是欣喜若狂,他的计策成功了,他的目的达到了,他终于可以回咸阳了。
咸阳顿时哑雀无声。大家都在揣测王翦的真实意图。
宝鼎的背景太深了,他本人就是一个风暴源啊。倒不是说他疯狂,到哪打哪,而是他身负重振三姓五氏的使命。这三姓五氏过去都是秦之柱石,如今都倒了,宝鼎到咸阳就是要重振三姓五氏,这其中牵扯到咸阳权力与利益再分配的问题,所以宝鼎一到,风暴必起,咸阳当然不愿意他回来。但是就在此刻,老秦武人不惜代价也要把他送回咸阳。为此他们甚至不惜与咸阳决裂。
现在再回头看看晋阳这段时间发生的事,不禁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原来从大军败回河北开始,老秦武人就一直在利用形势发展,一步步向目标推进。如今他们的真意图暴露了,王翦大义凛然、为兄弟不惜两肋插刀的举措,其实暗藏深意,他以此为借口,把桓齮和南部军的将率们全部拉了过去,利用他们对咸阳的愤怒,同举大旗,携手反击。厉害,厉害啊。如今看来,宝鼎返回咸阳已经不可阻挡,尤其让人头痛的是,他手里竟然还牢牢掌控着这场风暴,风暴被这样一个疯狂少年所控制,咸阳必定会陷入一场可怕的危机。
秦王政虽感意外,但还是暗自心喜。他也急需宝鼎回来,他迫切需要一个强悍的可以信任的人为他冲锋陷阵。
宝鼎强悍,他的背后是老秦人,这个实力太大了,任何一个关东人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宝鼎可以信任,无他,宝鼎是宗室,是嬴姓王族,凭这一点就足够了。宝鼎身负重要使命,这些使命如果没有秦王政的帮助,根本实现不了,所以秦王政有绝对把握控制宝鼎。他其实一直在寻找机会让宝鼎回咸阳,谁知老秦武人遂了他心愿,气势汹汹地把宝鼎送了回来。这时候,谁敢不答应晋阳的条件?
当夜在行辕大帐内,王翦、桓齮、麃公和公孙豹坐在一起商量回咸阳的事。公孙豹坚持陪着宝鼎回咸阳,但王翦不同意。
“当年你在咸阳做的事太轰动了,你一回去,陈年旧事都会翻出来,对宝鼎有害无利。”麃(biao)公劝道,“咸阳不像晋阳,形势非常复杂,尤其在眼前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谨慎,步步为营,一步都不能出错,更不能给对手以任何反击的机会。”
秦王政耐心等了两天,果然,没有听到反对声,不过都是些无关痛痒的废话。
秦王政又试探了一下。主审大员年少,不过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显然不够妥当。但这不是大问题,毕竟具体事务不需要他做,他只是主持大案的审理,控制大案的审查方向,有一个宗室公子的身份马马虎虎也够了。关键问题是他的爵位不够。在大秦,自第十六等大上造爵以下既是爵名,也是官名,宝鼎如今不过是九等五大夫爵,大夫级别,连个“卿”级都不是,一个中下级军官,当然没有资格审理这样一个关系到王国安危的大案。
秦王政提出,公子宝鼎资格不够,至于怎么解决,他不说,他把难题丢给了相国昌平君、御史大夫昌文君和一帮大臣们。
朝堂上,老秦人保持沉默。关东人也保持沉默。大家都把眼睛盯着楚系,看楚系如何解决。只要楚系拿出办法,从这个办法里就能估猜到楚系下一步将要采取何种对策。
昌平君熊启已经拿出了对策。目前形势明摆着,老秦武人就是要对付楚系,利用私盐大案打击楚系,但双方都清楚,这是鹬蚌相争,两败俱伤之举,最后渔翁得利的必定是大王。大王不但要打击楚系,更要收拾老秦武人。这次老秦武人骄恣枉法,公开与咸阳对抗,咸阳如果不予以严惩,不狠狠打击一下老秦武人的嚣张气焰,那咸阳的威信何在?大王的脸面又何在?大王肯定要秋后算帐,而老秦武人绝不会束手就缚,所以,楚系和老秦武人有了坐下来好好谈谈的条件。只要双方谈拢了,利益纠葛解决了,双方随即可以尽释前嫌、握手言和,联手抗衡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