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荆轲求助(第2 / 3页)
“我要是对咸阳说了,那李牧丢掉的就不仅仅是雁门,连代郡都保不住。”宝鼎笑道,“你以为咸阳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荆轲不解地望着宝鼎。
“李牧从雁门撤人,匈奴人难道一无所知?难道匈奴人就不想趁此机会占据整个代北?”
荆轲想了片刻。李牧走投无路了,只能在武烈侯提出的两个计策中选择一个,这是毋庸置疑的事。
“武烈侯倾向于何策?”
“无论割地还是放人,对李牧都不利。”宝鼎说道,“既然都不利,那倒不如割地存人,先把手里的军队稳住,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如果代北军溃散,李牧拿什么与邯郸对峙?”
放人就等于乱军,而军队是李牧的本钱,所以人绝不能放,那自然就是割地存人了,但李牧敢向邯郸提出割地换粮的奏议?本来他和邯郸的矛盾就已经激化了,现在为了代北那块废墟之地,李牧竟然要割让国土,那等同于卖国,岂不正好给了邯郸杀人的借口?
李牧不能拿出割地存人的奏议,而邯郸却在逼他放弃代北,于是,这里面可以活动的范围就大了。比如说,李牧在表明上答应放弃代北,把代北人都集中到代郡一地,背地里却与武烈侯做交易,把雁门郡完整地交给秦国,以此来换取粮食。
荆轲坚决不起来,他一把推开宝鼎,以头磕地,“咚咚”作响。宝鼎再度把他抱住,看到他额头渗血,心中不禁一软,脱口问道,“李牧是否还有让步的余地?”
荆轲愣了一下,意识到宝鼎终于松口,心中顿时狂喜,急切问道,“请武烈侯明言?”
宝鼎请荆轲坐好,自己则负手在帐内来回走了几步,整理好思路,然后说道,“中原实在是拿不出粮食了,正如李牧所说,现在唯一能拿出粮食的大概也只有关西了。关西有粮食储备,如果大王同意救助的话,倒是能解代北的燃眉之急。”
“计将何出?”
“我给李牧两个选择,留人还是留地。”
此事必须做得机密,李牧和武烈侯必须要有默契,否则李牧完了,那么,是武烈侯先行撕毁和约,兵进雁门,还是李牧先答应邯郸的要求,从雁门撤人?
“武烈侯是先行还是后进?”荆轲问道。
“对我来说无所谓,我肯定可以拿到雁门。”宝鼎说道,“但对李牧来说就不一样了。他先撤,等于向邯郸低头,可以改善他和邯郸的关系,但如果等到秦军兵临城下了再仓惶后撤,邯郸就可以诬陷他里通外国。”
荆轲对宝鼎大为敬佩。武烈侯光明磊落,当世传奇。他和李牧是敌人,但为了救助代北灾民,他竟然一次次为李牧排忧解难,一次次为李牧的利益殚精竭力。这样的人,才真正担当得起“仁义”两个字。
“那你对咸阳怎么说?”
荆轲疑惑不解,“武烈侯能解释一下吗?”
“如果李牧要留人,那就拿地换粮食,把雁门郡送给秦国。反之,如果李牧要留地,那就让灾民即刻南下太原。灾民到了太原,肯定能得到咸阳的救助。”
荆轲吃惊地望着宝鼎,心中骤感窒息。
这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对李牧来说都无力承担。留人就要割地,这和邯郸的要求差不多。代北军主力来自云中、雁门和代北三郡。如今云中给匈奴人抢去了,云中人退到了雁门和代北。如果再把雁门给秦国,那三郡的人都挤在大地震之后的代地废墟上,试问还有多少人会忠诚于赵国?无疑,灾民第一个要投奔的对象就是秦国。代北人全部逃到秦国,保全了性命,那么代北军还会为赵国作战吗?当然不会了。
留地就要放人。此策等同于前策,代北人大部分逃往秦国,代北之地实际上也就成了秦国的囊中之物。不过此策唯一可取之处是基本上满足了李牧的意愿,既把代北人救活了,又把代北之地保住了。至于代北军的军心问题,那只能暂时放一放,这个冬天肯定是顾及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