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见招拆招(第2 / 3页)
“恐怕怎样?”宝鼎问道。
“恐怕要死人。”荆轲说道,“死很多人。”
宝鼎心里一惊,蓦然想到了埋在长城脚下的无数枯骨。“大家都想想办法,群策群力嘛。”宝鼎抬头望向帐内的官员们,大声说道。
开凿大渠的财物消耗和救助灾民的财物消耗完全是两个概念,仅靠江南一地的粮食肯定不够,而巴蜀、荆宛、中原的支援也有限,咸阳会严格限制,以便把主要财力集中于攻打赵国。
盖聂当然知道魏起眼神里所蕴含的意思,他目露苦色,转头望向南山子。
南山子很平静,他早在出塞的时候就听武烈侯说过南北战争和中土统一的事,这次他又听到了占据西南对未来中土的重要性,考虑到赵国和楚国的急剧衰落以及两国政局的混乱,他已经接受了赵国即将败亡的残酷事实,由此也接受了武烈侯的大一统观念。
“天要灭赵,人力岂能挽救?”南山子黯然长叹,“你修习剑道几十年,难道还没有窥破天机?”
盖聂目露悲色,低声说道,“所以我离开了。侥幸的是,我遇到了武烈侯,找到了救世之路。”
南山子伸手拍拍他的肩膀,想安慰两句,却感觉心痛彻骨。亡国之痛啊。
=
盖聂之后,南山子、朱英、荆轲和庄翼等河北、江南官员都表示支持武烈侯的决策。
这倒不是因为他们都像盖聂一样深刻理解天下大势和中土危机,而是这时候必须义无反顾地支持武烈侯,现在开凿大渠和远征西南就是“投名状”,是赢得武烈侯信任的最好机会。
蓼园一系的军政官长们当然要追随武烈侯一起“疯狂”,这里面没有选择的余地。
如此一来,以魏起为首的楚系官员不得不服从。现在熊氏外戚非常需要武烈侯的帮助,这位盟友的态度不但直接影响到大秦的王统,也直接决定了楚系熊氏的未来。
宝鼎看看南山子,又看看盖聂,忽然想到了赵仪。我也很侥幸,或许天意如此,竟然让我到了江南,再不用去打邯郸了。
宝鼎一直在想,假如他亲自指挥大军攻克邯郸,赵仪还会待在自己身边吗?南山子还会留在蓼园吗?赵高的心里会不会产生报复之念?好了,现在他不用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他可以全心全意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灭赵的功绩的确大,但他拿到了却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倒不如把这个大功劳送给公子扶苏,送给老秦人。
“粮食始终是我们的要害。”宝鼎对盖聂说道,“大师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只要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我可以保证十八方镇的稳定。”盖聂的语气异常坚定。
荆轲迟疑了一下,接过盖聂的话说道,“武烈侯,开凿大渠是个苦力活,粮食如果严重缺乏,庶民只靠一天一顿稀粥和野菜充饥,那恐怕……”
远征西南的决策终于获得了江南军政官长们的一致支持。
远征西南的前提是开凿大渠,打通南下的粮道,而开凿大渠的前提是把当前江南所面临的危机全部解决,赢得一个相当稳定的局面。
江南当前的危机有三个,一是粮食不足,二是楚国的反攻,三是咸阳的遏制。
粮食不足的危机最少要延续一年,在未来的一年里,武烈侯必须获得足够的粮食以维持十八方镇的需求,如此才能保证垦荒土地和开凿大渠。
“咸阳明年肯定要打赵国,咸阳所能给我们的粮食只会减少,不会增加。”魏起说到这里,目光转向了盖聂。秦军在河北全力攻打赵国,江南的这些赵人是否会有所异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