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第1 / 8页)
阿灵阿很忙,先是忙着后悔,闺女这回参选虽得了个十七福晋,可含金量比太孙元妃差得太多。皇帝也真是的,十七阿哥才多大呢?这么急着指婚做什么?把我闺女先留中,到时候……对吧?
亏得他还有一个小儿女,他的儿子阿尔松阿亦有一女,到下回大挑正在其龄。要是自家至少有三个女孩子候选,选中的机率岂不更大?早知有这回事,应该想办法拖一回的。
然后生气,靠!法喀家也有孙女儿。阿灵阿跟他哥哥法喀是几十年的仇家,从小就不和,长大了越闹越凶。别看阿灵阿也算是贵族了,却有一项三姑六婆望而却步的技能:造谣生事,散布流言蜚语。[1]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大家都很忙。
石家很忙,他们家的客流量好像增加了不少。
西鲁特氏看到这宾客盈门的架式,再看看每回总有人带小姑娘过来的模样,可不会认为这些人是带女儿来给她孙子当媳妇的,这显然与前面的风声有关系。石家也是兴盛,与这些世家比,还是略差一等,要让自家孙女跟这些人家的女孩儿拼,西鲁特氏马上服气了。
十有八、九是成不了的事情,还不如自己先退一步,得个好名声还能坐山观虎斗。何乐而不为?
西鲁特氏想通其中关窍,把儿媳、孙女叫过来一通训诫,然后又说:“哥儿们也渐大了,到了说亲的年纪了。这些女孩子里头,你们也看着,这么多人,太孙哪能全娶了呢……”撂了牌子之后她们也是香饽饽。
前面说过了,清廷基本上可以视作一个不太规范的股份制企业。这种股份制未必就是写进公司章程里的,却被大家潜意识地执行着,被客观条件限制着必须执行。
一方面,清代被后世称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制的顶峰,皇帝一句话顶一万句,另一方面,皇帝这一万句话里,没有一句是“抄了五大臣家”。哪怕是史上以刚硬著称的雍正,砍了跟老八混的阿尔松阿,还得把这爵位给人钮祜禄家留着。
清代的满洲世家很牛,胆子也很大。这种胆大不是体现在说大话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上。争未来皇后算什么?当时皇后都争过,虽然最后被太皇太后和皇帝给打败了。给皇帝、太子下套的事儿,逼急了他们也干得出来。
京中适龄的世家女孩儿们最近很忙,被嬷嬷们强化训练,被父母长辈叫去恶补各种知识。
见皇太后最好会一点蒙语,老太太心思单纯,你别跟她来些弯的绕的。
石文炳是作出“不掺和”决定的人,不但把儿子、孙子叫过来下令:“宫里还没明白着说呢,外面就这般热闹,不是什么好事儿。家里要安守本份才好。”
还把本家兄弟子侄都聚了来:“我们家能出一太子妃已是意外之喜,不可更多生贪念才好。这事儿只是传出些风声,大挑还没开始,就行妄议,本臣子本份。遇着有人问,只推说不知道。”
次后下令,府中下人议不许议论此事,谁说了,必有重罚。
后来事态的发展,让石家人更觉得自己的决定非常英明京城,有点儿热闹过头了,安全不像当初太子挑媳妇儿时那样安静。阿米豆腐,挑太子妃那会儿,正碰上世家没有合适的女孩子么。
与京城的热闹相比,石家孙子的满月酒就不够看了。
皇帝喜欢规矩的姑娘,一定要举止有礼。对了,书呢?功课要再拣起来才好。
皇太子意向未明,不过看看太子妃,他大概就喜欢那样的淑女(大误)。
太子妃是个和气人,一向规矩很好,你要当她容易糊弄那就错了!看她在东宫站得那样稳,没两把刷子能有这片局面么?再说了,能忍着不把侄女召来当儿媳妇儿,这是一般女人能办得到的么?她对太子淑女了,对你可不一定淑女!
至于太孙……等你中选之后再考虑吧,这事儿上头,他没有发言权的。
在康熙择后之后沉寂了几十年的世家,终于在太孙选妃的事情上,准备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