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第3 / 4页)
方良华沉默了会,拿过王传珠手上的预算详表,似乎是很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道:“还是稍等等吧,这事我看也要公开。招标好,既节省,又能保证质量。这事我还得向齐鸣书记汇报,等齐书记定了再说。”
王传珠皱着眉说:“我已经与****通过气了,这……”
“这没关系,现在工程都是公开化,让他来投标就行了。”方良华说完起身端起了杯子,王传珠马上给他续了水。方良华问:“余百川到底怎么样?听说你很熟悉。”
王传珠虽然已经知道余百川要来当政研室主任了,但方良华这么一问,他还是有些茫然,随口就答道:“人不错,也很有才,就是有点……”
“有点个性,是吧?”方良华笑道。
高天说:“一定是南日集团原来的人干的,里面写了不少内幕的东西。您看看再说吧。我下去通知刘县长了。”
“好吧。”方良华哼了声。
这份上访信确实是一份了不得的上访信,从南日集团一直写到现在的汽配城项目。既有南日集团早几年的辉煌,又重点讲了南日和蒋和川的集资。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很多集资的工人,都是倾尽家产,全部投入的。在说到现在的汽配城项目时,也没有直接反对,只是提出应该将汽配城项目与工人集资问题合并考虑。在上访信的结尾,也少不了一些牢骚的话,甚至写道:南日集资项目与原市委的个别领导人密切相关,我们广大工人希望市委高度重视,尽早解决此事。否则……
一个很长的破折号,而且用了红颜色,说明这里面的意味深长。
方良华皱了皱眉,上访是中国老百姓的传统。很多老百姓都认为,只要上访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比直接面对面地去找领导容易。而且,他们也很少能有机会面对面地去见到领导。事实上是,确实有很多问题是通过上访发现和解决的,甚至这几年一些大案要案,都是上访信提出的线索。因此,中央对群众上访工作高度重视,有访必接,有访必答。但像这封上访信所提的事情,并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齐鸣到南州后,也曾想着手解决南日这个烂摊子,后来发现规模太大了,财政难以承受。所以只好拖着,想等蒋和川案件有些眉目后再来处理。可是这些集资者不这么想,他们要的是钱。蒋和川在逃,案件的眉目,也就随着他的消失,不见了踪影。
“是的,很有个性。”王传珠道,“不过,我看到政研室合适。”
“是吧”,方良华将一根茶叶在嘴里嚼了嚼,他感到了一缕青涩。
中午,桐山县副县长刘劲松赶到了南州市。他先以为方良华秘书长会给他带来什么好消息,及至方良华说了后,他也感到一点沮丧。上周,方良华与他谈起这事,说要把他调过来,当政研室的主任。他也很高兴,一来毕竟进了市委,二来又从副处提成了正处。早晨常委会前,他打电话问方良华,秘书长还是很有信心地让他等待。可一场会下来,一切变了。他还得做桐山的副县长。许多事情,就像一颗埋在地下的种子,不给它雨水,它也不一定就想着发芽。可一旦给了雨水,它正满怀希望地发芽时,又猛地让它回到土里,那种滋味,就有点近乎残酷了。
“不过,还有的是机会”,方良华劝道。
“蒋和川啊蒋和川。”方良华自言自语道。
看完了其它的文件,抬起头来时,方良华感到脖子一阵酸。副秘书长王传珠进来,要汇报市委办公楼改造的情况。方良华示意他先坐下,然后问:“预算多少?”
“七十一万零三千”,王传珠报得很准。
“这……”方良华心想,要七十多万,是不是太多了点。七十多万,差不多能建一幢小楼了。就问道:“哪个公司算的?”
“是市建司”,王传珠说,“就是****那个建司。考虑到工程量不大,也就不打算分开招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