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0七章 姐就是操心的命(第2 / 3页)
这个星期天,在母亲家吃完中饭,沈洁茹就回到了自己的家里。接着,沈洁茹给纪小川打了一个电话,让纪小川晚上过来吃饭。纪小川想都没想一口答应了。
谭知耕深情地扫视了一下会场,越说越动情:
“同志们啊!正因为他们年轻,没有经验,我们才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所以,我请求大家让纪小川同志参加专题报道组!如果他在报道中出了问题,责任由我来承担!”谭知耕的话掷地有声。
有那么一会,会议室里非常安静,一点声音都没有。很显然,谭知耕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和深思……
解决了纪小川进报道组的事,沈洁茹的心里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但一个月后,另一件事,又挂到了沈洁茹的心上。这件事,就是纪小川的转正问题。
春去秋来。转眼之间,纪小川到云滨日报社工作已经有一年了。按照规定,新入职的记者,都有一年的见习期。见习期满,如果没有问题,报社就会正式聘用。
双方争论了好一阵子后,谭知耕激动地站了起来,动情地说:
“的确,报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一件非常严肃的政治任务,参加专题小组的同志,也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业务素质。但我想问一句,这些条件,纪小川同志有哪一条达不到?”说到这里,谭知耕停住了,用眼睛扫视了一下会场。
见没有人吱声,谭知耕接着说:
“如果说纪小川同志太年轻,已经确定的名单中,还有比他更年轻的同志。如果说他不够成熟,观点偏激。实话说,小纪有的观点,确实很是超前尖锐。正因如此,这一年来,他的一些监督报道也确实给报社惹了不少麻烦。
“但我们看问题,应该看主流。有时间的话,我建议大家去看看纪小川同志的博客。我想,看完之后,大家就能感觉到,纪小川更多的报道,还是正面报道客观事实。特别是他的一些观察与思考的文章,更是很有些见地和深度。在他的身上,我更多的,是看到了一个年轻新闻记者的责任意识和新闻良知!”
说起来,这种事其实就像干部任职都有试用期一样,看起来似乎很严肃,但其实更多的人,只是把它当成一种程序或者形式。现实中,还真没有几个人过不了试用期。
但沈洁茹知道,许多事,人们看到的都是表象。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反映的是结果,不是过程。对于纪小川能否按期转正,沈洁茹心里还是有些担忧。
回想一下,这一年来,纪小川惹的事还真不少,报社上下对他的褒贬也很不一致。不说几篇新闻稿捅的篓子,就是平时,因为少不更事,看到不平的事,纪小川也常常口无遮拦,无形中也得罪了不少人。
再说谭知耕吧,在纪小川转正的问题上,沈洁茹也感觉有点摸不透谭老板的心思。而谭知耕作为分管领导,他的态度具有相当的分量。前几天,沈洁茹就借机试探过谭知耕,但谭知耕并未正面回答,只是很原则地说,会上他会表明自己的意见。
琢磨了几天,沈洁茹越想越觉得谭知耕的话里颇有含义,或者说是某种暗示。唉!现在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不给人好处根本办不成事。意识到这一点,沈洁茹就觉得,应该让纪小川去谭知耕家里走一趟。
说到这里,谭知耕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才接着说:
“我知道,大家对他的意见,主要是因为上次小纪不识时务地说了真话,给报社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家心里至今还窝着火。但这件事,小纪本人已经有了深刻认识,做了深刻检查,接受了组织处理。
“同志们啊!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事情也已经过去了,大家该放开了啊!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犯过错误,就全盘否定他的一切。同志们啊,要知道,我们也曾经年轻过啊!
“我个人觉得,对待年轻一代,我们应该站在国家战略崛起的历史高度来看待,应该看到他们身上展现出的精神价值,看到他们与国家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激情。
“再说,我们谁没有年轻过,又有谁在年轻时没有出过差错?同志们啊!不要因为我们成熟了,就忘记了自己的青春时代。看看那些在灾区、在奥运会上忘我工作的青年志愿者,我们就会明白,这是国家的兴盛强大,最终要依靠的根本力量就是今天的年轻人,他们是未来支撑中国崛起的脊梁。我觉得,相信青年,就是相信国家和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