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龙兴之地(第5 / 7页)
虽然从一开始,他就看中了晋阳,布局把邺城的水搅得一团浑,让各方进来,正是为了自己入主晋阳铺路,但也要拒绝拒绝,让人家有成就感,才是皆大欢喜。
心地善良,心地善良。
兰妃大喜,赶忙让自己呆头呆脑的儿子写下密诏,再将高湛留下的一枚印玺交托。
毫不夸张地讲,捏住这里,就捏住了北齐的命脉,同时能影响到许多外族。
所以兰妃提出这点并不奇怪,因为她身边下人早被老妇人收买,为的就是不断提醒,需要一个人去执掌晋阳。
换另一个人,哪里舍得哦,但兰妃原本什么都没有,自然是什么都舍得。
她越想越觉得,这是老天爷给她的机会,让她当太后。
黄尚府邸接二连三受到袭击,不愿意再在邺城生活,他本人又还没有功成名就,但已经得到了本家的一定支持,还是高平王文学。
兰妃道:“我高氏一族的根基,不仅在邺城,还在晋阳,我母子孤苦,无人可信,唯有文学一直不离不弃,文学既想离邺城,何不去为我母子坐镇晋阳?”
黄尚闻言,沉默下去。
有一个地方,被称为“治世之重镇,乱世之强藩”,汉文帝刘恒、李渊、尔朱荣在此发家,杨广、李治在此为王,后唐、后晋、后汉在此定都。
嗯,全是后,似乎有些不吉利,但不可否认它的重要性。
这个地方,就是如今北齐的别都,晋阳,后世的太原。
这种种条件,机缘巧合,哪里还有比他更合适的?
没有了啊!
为此,她再三恳求,务必要得到黄尚乃至其身后的河东裴氏支持,一起同舟共济。
某种意义上讲,她宁愿让出晋阳,就当利益交换了。
终于,黄尚勉为其难地答应了。
能让暴虐变态的北齐王朝坚持了二十多年,它的重要性排在第一,看起来邺城是国都,晋阳是陪都,其实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重要性上,晋阳都在邺城之前。
晋阳是“霸业所在,王命之基”,北齐开国皇帝称帝伊始,就下诏“太原复三年”,在经济上给予晋阳一系列优待,免除三年赋税,同时大力发展冶炼和陶瓷技术,还建成了通往平城、平阳、洛阳、长安、邺城的几条交通干线。
这是有原因的,晋阳地处耕种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界地带,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漠北进入中原的第一个中转站。
大量的胡人,络绎不绝地从北方草原过来,带来了许多西域商品,在此完成贸易,并以此为中转,将商品向东带入高句丽、百济、新罗等地区。
此地的财富积蓄可想而知,源源不断地为邺城供血,才能让北齐存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