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贞观极品公子 > 第六十七章 藏富于民

第六十七章 藏富于民(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墨家则从小生产者求生存、求发展的愿望出发,反对亏人自利,要求在互爱互利中求富,墨家认为求富的途径,在于自己的努力劳动:“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

他们反对统治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要求厉行节约,减轻人民负担。

道家倡导无为,一切因顺自然,反对统治者干涉百姓的经济活动,主张“我无事而民自富”,让百姓们自由牟取财富。

薛琰引经据典,从儒家,墨家,道家的理论,阐述着民富国则强的道理,将太宗皇帝说的哑口无言。

太宗皇帝虽然少年之时,也曾博览群书,可他怎么可能有薛琰这种变态的记忆力,想要反驳,却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入手。

如今被视作正统的儒家,就把传统的富民观点,丰富发展成为一种安邦治国的经济理论,孔老夫子提出“足食”、“富而后教”的论点,把充裕百姓的物质财富,作为实施礼乐教化的基础。

孔夫子的富民措施主要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实行宽惠的经济政策,允许百姓牟利取财,同时要求统治者节用薄敛。

他把百姓的富足看作是朝廷获得充足财源的基础,主张民富先于国富,国富建立在民富的基础上,这就是著名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政治思想。

孔夫子的富民思想在华夏长期成为传统的教条,具有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者孟轲与荀况对富民思想作了进一步阐发,孟轲的富民政策主要是发展生产和减轻赋税,“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他的发展生产的具体措施是制恒产、兴井田、给每农户五亩宅、百亩田,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他的薄税敛主张是:商舍不税,也不征货物税、房地税和无职业者的人头税,只征单一的农业税,即相当农民收获九分之一的劳动地租。

薛琰则越说越起劲,说完各家学说的富民思想,为自己的论点找到了论据,接下来就是引用前朝的实例,打算一举击垮太宗皇帝“国富民强”谬论。

事实上,富民思想一直以来并不是只存在于学说当中,华夏的历朝历代的无数政治家都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西汉时,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家不与民争利的思想,要求取消盐铁官营,他提出“限民名田”的主张,反对官僚地主兼并农民,倡导“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的均富思想。

孟轲认为实行了这些富民措施,就能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达到家给人足,天下大治。

荀况继承了早期儒家不与民争利的观点,进一步阐发了治国必先富民的意义,他批评统治者好利聚敛是“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并分析了财富分配与国家兴亡的关系:“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

从治国必先富民的理论出发,要求统治者“以政裕民”,即采取节用薄敛和倡导发展生产等措施,使民富裕。

“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

荀况认为人民富裕,有利于生产发展,“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而生产愈发展,国家也就愈富,从而“上下俱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