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第2 / 3页)
宝玉本想推辞,他不在意自己的生死,但想到宝钗是女流,身边还有两个丫头,被人盯上终究不好,自己没回出门都遇到人,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登门打扰宝钗,心里也颇担忧,便答应了黛玉的提议,道:“一应月钱使费都由我来给。”
内外平静,卫若兰亦欢喜无限,哪怕他每日除了操练将士之外无所事事,他也觉得这样更好,一生所求,不过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康。
因卫若兰和黛玉之故,甚少有人对贾家落井下石,其中自然包括宝玉,经过打听,才知是那些纨绔子弟盯上宝玉乃是为了取乐。
宝玉若无其事地道:“偶尔遇到一两回罢了,妹妹莫担忧。”
卫若兰仔细一看,不假思索地道:“倒像是出自宝兄的手笔,前儿不也给咱们送了十二个美人灯?”宝玉读书不成,骑射亦平平,在字画上却颇有几分造诣,花卉草虫画得寻常,这两年的美人却画得极妙,比之黛玉惜春固然是远远不及,但在民间却是一流。
茗烟在旁边道:“哪里只有一两回?这两个月以来,二爷一出门就被人盯上,上回被推倒在地碰破了头,上上回有个公子哥儿搂着锦香院的姑娘强令二爷吃那姑娘嘴上的胭脂,幸而卫姑爷舅舅家的大公子路过,才替二爷解了围。”
黛玉看到路旁一家花灯做得格外精致,尤其是绘以仕女图的四面平角白纱灯,买者众多,不免驻足细看,想了想,侧头对卫若兰道:“元芳,你瞧那家花灯眼熟不眼熟?”
宝玉意欲打断他的话,看到黛玉一眼瞪过来,不得不咽下几乎就要出口的言语,听黛玉对卫若兰道:“明儿叫人留心,到底是谁盯上宝二哥哥。”
宝玉目光扫过四周犹在嘲笑自己的众人,淡淡地对茗烟道:“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这是千古至理,有什么不明白?咱们上去罢,可惜了这个花灯。”
为此,宝玉在庄子里弄了二十亩地出来,打算开春后种花,已预订了各样的花苗,单种能做胭脂水米分的各样花卉,不独玫瑰花,凡是红色可用来做胭脂的他都种,可用来做头油和香米分的桂花等香花他也种,也种可用来做盆景的各色花卉。
宝玉蹲下捡起美人灯,早已损坏得不成样子了,里面骨架已尽皆折断。
虽无荣华富贵,又担忧流放在北疆的贾政和王夫人,但是宝玉没有受过“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凄凉日子,他又不愿意依赖宝钗做针线卖了换钱度日,所以每日除了侍奉贾母外,都在家做些风雅的活计,做出来的胭脂都在卫家的胭脂铺子里寄卖,也替卫家珠宝铺子画首饰的新花样,得的钱很够平时的衣食、笔墨等开销。
有曹诚保护,哪怕众位公子哥儿有心为难,但其他围观者却极有眼力,刚刚听茗烟叫曹诚为公公,必然是宫里出来的,想到这里,打了个寒颤,顿时一哄而散。
四人见卫若兰和黛玉挑灯慢行,交头接耳,仍如新婚之时,不觉相视一笑。
卫若兰沉声道:“放心。”
这四个太监跟黛玉快十年了,虽无宫中大太监诸如戴权、夏守忠一流的权势,但在黛玉身边没有勾心斗角,而且都在黛玉的允许下,从养生堂收养了儿子,不必担心晚年穷困潦倒。
黛玉又对宝玉道:“既然总有人盯着哥哥,哥哥暂时就少出门,明日我打发两个护院过去,暂且借给哥哥嫂子使,出来进去一人看门,一人跟着哥哥,免得那些人生事。”
这日从宫里赴宴赏灯出来,因逢上元节,卫若兰和黛玉多日不曾出门,又因卫源柳氏一事生了许多闲气,趁此佳节,遂回府换了衣裳,悄悄地出了角门,往灯街上走去。卫若兰自恃武艺高强,又时时刻刻拉着黛玉的手,便只带四个太监跟随。
黛玉轻轻一叹,道:“他原不是书稿中人,颇有些志气,如今有房子有地,自然想着如何养家糊口,宝二嫂子又是个精明在心里的人物,日子过得不差。”
到了楼上,见到黛玉也在座,面上犹有怒色未消,人却更出挑了,宝玉不觉展眉一笑,抛下方才受到的委屈,道:“妹妹也在?我在楼下时还想着今儿是上元节,元芳不在家里陪妹妹,怎么一个人出来了,原来是和妹妹一起。”
卫若兰莞尔道:“我以为宝兄一蹶不振,不曾想他倒振作了。”
黛玉一面起身让座,一面问道:“二哥哥,你与我说实话,是不是你平常出门,总有这样的人为难你?”
黛玉道:“虽然别人也画仕女图,但是除了宝玉,没人单画美人灯。瞧那上面一排十二个一共四五排的美人灯,个个身姿曼妙,极见功力,没想到宝玉画得这样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