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诏出四方(第2 / 4页)
荀白水眸色深沉地摇了摇头,“就算是要当面抗旨,那起码也得派去的宣诏使能见得着萧平旌的面才行吧?”
“茶杯里的水还是热的,从东边绕到议事厅,应该能堵住他。”两名医者几乎要被这位病人给气笑了,哪肯轻易放过,飞快地穿过狭窄的东二巷,分头堵住了议事厅庭院的前后两门。
“哀家不明白兄长还在忧虑什么,无论萧平旌是何等鲁莽之人,明旨已出,便如同覆水难收,难道他还敢当面违抗不成?再退一步说,就算他无法无天了,那北境军将也是朝廷的武臣,先帝才走了多久,我皇家旨令就无人愿意遵从了吗?”
萧平旌此时刚看了信,正在后厅向萧元启询问京城的近况。鲁昭带着几名亲卫侍立于院中,惊奇地看见魏广行动诡秘地溜了进来,忍不住出声问道:“魏老,您这是在躲什么呢?”
事情虽然办得顺利,可素来行事求稳的荀白水还是觉得不够万全,思来想去一夜未眠,又在宣诏使们离开的当天,匆匆地将拟往北境的甄侍郎给拦了下来。
他这边下了决断,荀太后反而犹豫起来。在她看来,以前的长林世子再怎么值得忌惮,好歹也算性格温润行事周正,那个萧平旌可跟他哥哥不一样,从小就没怎么受过拘束,莽撞冲动,天不怕地不怕,明显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谁也不敢说他犯起浑来能走到哪一步,委实让人难以放心。
书房内本已压抑的空气,随着这句问话突然间变得更加沉寂。萧庭生回头看了他一眼,苍老枯瘦的手指拂过墙面紧绷的弓弦,白眉低垂,没有回答。
“是。关键时刻绝对不容有失,老臣这趟辛苦,怕是不能偷懒逃掉的。”
九月初七,一路疾行的萧元启终于在十天的返程奔波之后,完成了自己信使的任务,将老王爷的回函呈递到萧平旌的手中。而就在他抵达甘州城的前两天,战意盎然的康王覃凌硕已提调出前锋三万人马,恰如事先预料的那样选择了莫山一线侵入梁境。萧平旌向父王致函,主要是为了后续军资调拨,并不需要等待回信才能行动,故而莫南营上下按照既定战策,先在南坡迎战后佯败,分军诱敌,稳步后撤,已将自己的主营北移至先期指定的莫荫谷。
荀太后立时吃了一惊:“兄长是想亲自前往北境?”
魏广赶紧朝他做了个噤声的手势,“如果有人问,就说没看见我,没看见啊!”
一旦得到了皇帝陛下的亲自支持,以荀白水掌政多年的能力和效率,瞒着一位辅政未久的武臣颁发明旨并不是一件难办的事情,不过两天,派遣前往四境宣旨的朝臣就已经做好了出京的准备。
鲁昭没有应答,眨着眼睛看向他的肩后。老将军急忙转身,只见林奚带着一丝浅笑,就站在院门内不远的地方,再转过头看向另一边,杜仲已经施施然地向他走了过来,顿时双肩一垮,无奈地辩解道:“我都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过是上了点年纪夜里少眠而已,根本就不是生病!”
萧元时垂下眼帘又迟疑了半晌,最后终于下定决心,点了点头。
鲁昭闻言关切地打量了他几眼,小心地问道:“老将军有病啊?”
北境战事的进程虽然并不依赖于京城的这封回函,可老王爷的明确答复对于萧平旌来说仍然非常重要,他甚至来不及命人送来裁信的银刀,直接便将滴漆的封口扯开,一面展信阅看,一面随手将信封丢在了议事厅前的庭院中。
“北境可是长林军的地盘,随便挖个坑使个绊子,把京城的旨意在什么地方困上几天,日后他咬口不认,谁又能说得清楚呢?”荀白水说到这里,显然主意已定,“发往甘州的这道圣旨太重要了,任何人去老臣都不能放心。”
林奚跟随众人离开大渝回到甘州后,一直在城中赁院独居,整理着她的药典。为了不让萧平旌在战前分心,她很少出现在军衙或府衙之内,偶尔接诊,也都是民间的病人。前几日魏广不知何故开始夜里惊咳,他的亲兵甚是担忧,悄悄去医营请来了杜仲。结果这位老将军讳疾忌医,连腕脉都不肯让人把看,直接就把大夫给推了出去。杜仲想着林奚是个姑娘家,若是她来问诊,老将军再倔强也不好上手就推,于是便找了过来向她求助。
荀太后完全没有想到这一层,怔怔地呆住。
林奚早几年便认得魏广,当然知道他的脾性,急忙收拾了一下,跟着杜仲来到军衙。魏老将军没有家室,就住在东二巷侧院的厢房内。两人匆匆进去一看,屋里屋外没有半个人影,显然他已经听到风声,悄悄躲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