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叶安的底牌(第2 / 2页)
所有的研发,新设备制造皆不在那里,叶安并不会告诉赵祯,他自己已将要普惠商号一分为二,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都以转移至西北。
就连曹家都不清楚其中的秘密,这就是管理权带来的好处和便利。
三年,短短三年叶安和秦慕慕已经完成了产业迁移的第一步,甘凉在账册上,在大宋的税务上并没有多么繁荣,可私下里却是已有赶超东京城的经济力量。
若非东京城中的总号压制,甘凉的产品会以海量的规模向大宋各地倾销,其破坏力是恐怖的,而叶安并没有限制甘凉的产出。
在这个时代,任何产品几乎都能找到销路,大量的货物从甘凉运往西方换取财富,而财富时可以囤积的,不像货物会因长久的囤积导致损失。
每年有多少人直接或间接地与普惠商号有关?这谁也说不清,就算是三司每年收税也需派遣官员和东京城中的兵丁一起前往南门大街的总号收税。
每年税款巨大不说,还有大量的铜钱需要运回去,若是不派兵丁护送,万一短少可是没办法交代。
就这样普惠商号对待兵丁还特别照顾,生怕有个疏漏,除了该给的犒劳之外,还有酒食相赠,这样举动倒是让官曹倍感欣慰。
现在的普惠商号已经是朝廷离不开的所在,每年大笔大笔的税收送入国库之中,一笔笔的钱财付给前来工作的百姓之家,不光养活了朝廷,同时也养活了大宋众多的百姓。
如果说普惠商号现在关门大吉,那不光是对朝廷的税收产生冲突,还会对大宋各行各业产生最致命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甘凉与西域之间已经渐渐的成为不可分割的存在。
。:
普惠商号不是简单的从事某个行业的买卖,而是采用多种经营,多种制造,联系上下游,形成了贯穿大宋的产业链,这不是一条产业链那么简单。
东南的茶叶,西北的羊毛,棉花,北方的手工艺品,河东的粮食,徐州的铁器,东京城的酒水,等等这些都是贯穿全国的大产业,可以说一旦普惠商号倒下去,便再也没人能集中起如此庞大规模的产业。
赵祯作为帝王,所了解的东西实在有限,他或许清楚东京城中的普惠商号如何运行,但并不知道那只是普惠商号中的一个分支,普惠商号的总号控制着整个大宋的商号运行,但只缴纳东京买卖的税收,至于其他各地的商号则是分别缴纳,这其中可以隐匿的东西太多太多,根本无从查起。
叶安向赵祯请旨,规范西北税务,实质上只是将要西北的产业纳入规范体系而已,为的是堵别人的嘴,越是庞大的商业运营,便越需要做到“依法办事”,免得被人抓住小辫子,得不偿失。
东京城外的普惠庄已经转型,所有的制造技术已经被复制到了西北,普惠庄的匠人也都逐渐向甘凉转移,只留下熟练工和负责器械正常运作的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