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汉冠 > 第四十九章 法护比丘

第四十九章 法护比丘(第3 / 6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结果就是“黄老浮屠并祠,小乘禅学流行”,小乘禅学强调呼吸,吐纳,运气这些东西,跟道教的调息相似。

所谓之离俗,便是无君王,无父母。

在佛教传入我国以前,儒家思想是主流,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顺父母。

这跟佛教的矛盾很尖锐,人们一时之间是无法接受的,佛教早期入华也并没有急着吸引信仰者,而是翻译佛经,佛法僧缺一不可,佛有了僧有了,还没有经。

这便是佛教本土化的过程。

东汉时期,僧人们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翻译佛经了,但是翻译佛经是有问题的,首先当时的僧人都是有什么经书,翻译什么经书,大脑中记得几章几品就翻译几章几品,其次大家知道语言不通,有些东西很难翻译出神髓。

当然汉末道教有个流派五斗米教,推广效果很好,好到可以像张角一样造反,结果就被改造了。

黄巾之乱,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正是黄巾、五斗之流,掌权者不放心。

儒家在当时被世家掌握垄断,是世家的权力利益来源,但还不是完整宗教。

孔孟之学,非是经书,没有教义。

就譬如唐诗宋词翻英文能直译,但意境这些东西很难表达得像中文这么美,翻译佛经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僧人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他们就在汉语里面寻找和佛教的理论,观念,概念相近的一些词语来翻译。

找着找着,发现中国道教文化里面有很多概念,观念和佛教的概念,观念相似。

所以他们常常借助于道家的概念来翻译佛教的术语,同时也借用道教的一些神仙方术来作为佛教的宣传方式。

早期的中国人会把道教和佛教混在一起,以为佛教是道教的一种形式。

而政治的黑暗,让儒家信众都快崩溃了,例如竹林七贤,嵇康阮籍。

他们看到了佛教,发现正是需要的精神寄托,部分士大夫就用佛教来反对当权者、来麻醉自身、来表达自身不满、来转移衣食无忧之后的精神需求。

这也成为了流行的风景线。

其实,说起来佛教要在华夏传播,本身是有困难的。

佛教本身是需要剃度,禁欲,离俗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