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可怜(第2 / 3页)
朝廷的那点规矩,在南方,算个屁啊。
这就是和中原的极大不同,中原田亩广大,多是连成一片。南方的平原,星星点点散布长江两岸,于是相对的要金贵一些,也就更为人垂涎。
砰
武汉录事司内,清流们既然听说了荆州治下的诸县干出这种生儿子没马眼的事情,当然是义愤填膺。拍桌子的拍桌子,拍大腿的拍大腿,但就是没有拍脑袋的……
“宗长,我算是开了眼界,居然还能这样干?”
“下走明白。”
武汉录事司的人现在日子过得爽,但智商还是在线的,他们只是懒政怠政,不代表他们不知道好歹。惹毛了隔壁的张德,录事司的福利彻底报销不说,滚回长安能不能再捞个差使,都是未知数。
开罪一帮荆州郊县的小门小户,这些长安出来的“清贵”,还真不怕。
贞观十六年,春汛还没开始,公安县就有一批花甲之年的乡老,被判了一个“蛊惑乡里”的罪名,全家流放西州伊州。
张德根本没有必要和这群地方寒门谈判,他们也没有资格和他谈判。在不知死活的公安县寒门想要“漫天喊价”等着“坐地还钱”之后,老张果决的出手,不但没有引起荆州官场的反弹,反而彻底解决了荆州诸贫瘠下县的“移民”难题。
张松白听说荆州那边的破事,呆了好久,去年洪灾,他以为这就是下限了。但是他错了,原来宗长说“底线就是用来突破的”,果然是饱含深意啊。
诸县加起来的丁口,大多不是城内百姓,而是郊外年年遭受洪涝困扰的乡民。土地红白双契交割之后,本地城内的实力人物,自然把那些土地笑纳。至于换了一笔开元通宝的“原地主”,他们不会去管的。
原本这仅仅是对“受灾地区”的一项双向互惠互利行为,但是,一旦某件事情产生了规模不小的“利润”,那么鼻子比狗还灵敏的老旧官僚们,自然是操刀如庖丁,解牛一般地解了那些安安稳稳的小门小户。
有些如住在松滋的农户,他们的田产,有的并没有遭受洪灾。但是因为去年荆州上报中央的洪灾地区,是包括进去的,于是,这些“被受灾”的农户,便倒了血霉,被威逼利诱交出了土地,然后又被强行以“灾民”的身份,迁去了武汉。
官僚自然是获得了名声,城内“诗书传家”的士人,则是一边给官场老哥吹捧政绩,一边又大肆将那些“无主之地”笑纳。
永业田?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