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苏威黯然谢幕(第1 / 3页)
此之二职品级都是从二品,然前者兼治尚书省三部、大权握,而后者好听是好听,实权却是半点都没有。虽然说苏威还是议事堂宰相之一,可是失去基石一般的实职为依托,他这个宰相立刻变成了极具“民间性质”的关中士族发言人。
搞掉了苏威本人以后,杨接下来又捅了苏威两刀,其长子苏夔是兵部职方司主官职方郎、次子苏崱是吏部另外郎,杨去苏氏兄弟的职务,前者出任西北方的鄯善郡司马、后者东北方的襄平郡长史。
这可不是故意恶心苏威,而是苏威意图拿下国子监祭酒的举动引起了杨警惕,他也知道国子监祭酒堪称是大隋天下文人之师,虽然不知苏威所要推荐的人是谁,但是此人只要上位,那么此人一言一行都要听苏威的安排,最终为苏威打造一张遍布天下的人脉网。
几年时间之内虽然看不到成效,但是十几二十年以后,苏家就会变得门生满天下、门生满朝堂,最终使苏家蜕变成凌驾于皇权皇族、凌驾于名门贵族的天下文人之宗。要是到了这个地步,苏家轻易就能令大隋王朝刀兵四起、叛乱不休。
苏威野心如此之大、布局如此之深远,杨自然警惕万分,不仅拿下了苏威,还把苏威的两个儿子都打发去了边塞,而苏威的谢幕、苏氏兄弟的远离中枢,定然给人一种“苏威得罪皇帝、彻底失势”的印象,从而畏而疏离之。
苏威所建议的“唯才是举”、“合二榜为一”、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确实可以为朝廷选到更优秀的人才;但是杨知道朝廷要是这么做了,家境不好的寒士没有几人考得过名门世家子弟。朝廷最终录取到的士子,基本上都是名门世家子弟、以及依附名门世家的门生,而他用科举打破名门世家对官场垄断的设想,也将因此胎死腹中。
只不过科举非同小可,先帝当初就是因为废除九品中正、办科举、兴教育,这才失去了士族的支持,并且被士族冠上“不尊儒不重儒”的名号。
到了开皇二十年的时候,先帝有感于自己年迈、阳寿几,他担心继承自己大业的隋二世和隋朝被关陇贵族、天下士族联合绞杀,故而不得不向士族妥协,奈的废除了自己辛辛苦苦扶立和兴办的国子学、州学、县学、四门学(小学),而意义更加重大、影响更为深远的科举,也被搁浅。
他杨的年纪和内部外部局势,好像比当年的先帝好了很多;然而事实上,却是更差。这是因为先帝世之时,始终与各大势力维持着表面上的和谐、始终保留着转圜余地。而他就差亲自拿刀上去砍了,所以事到如今,已然毫退路可言。
既然毫退路,那还妥协做什么?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甲乙两榜出自这帮臣子之手,他名义上、大义上、道义上,还是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这两项贬职和发配一般的任命对于苏威来说,让他受到进一步的打击和重创,心中更是痛悔交加;然而事已至此,他也只能承担自己急功近利、野心勃勃的恶果了。
场的的人,个个都是人精,尤其是杨素子弟给大家上过一堂生动的课堂以后,大家深刻认识到有些职务只能由皇帝册封、臣子不能争不能抢;国子监祭酒关系重大、是皇帝的逆鳞,臣子们若是去争,必受其害。
苏威更是尽揶揄说杨素的子弟个个是蠢货、杨集后继人,然而话犹耳,有前车之鉴的苏威竟然要争天下文人之师、竟然也犯了杨家一样的错误,有了例子前的他,岂不是比人家更愚蠢?
此刻的杨已经懒得理会苏威了,他接着去杨达门下省纳言之职,改任尚书左仆射;纳言是门下省主官,但是它的品级和六部尚书一样是正三品,所以杨达从纳言变成掌管吏部、民部、礼部的尚书左仆射,不仅仅只是升了一级那么简单。
念及于此,杨正式任命何妥为国子监祭酒,任命杨纶之弟、竟陵郡公杨坦为国子监主簿,管理大隋王朝的教育事业。
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后世的教育/部/部长,主管太学、国子学、州大学、郡学、县学、四门学。出任这个职务的人不仅要博学多才、诚于学问、品德高洁、,还要拥有极大声望、足够的管理能力,而大隋王朝虽然人才济济,但是同时达到这些条件的人并不好找。何妥的管理能力虽然差了一些,但是博学多才、品德高洁、名望却不足的杨坦很好的弥补了何妥的不足。
苏威之所以盯上这个职务、并且打算举荐养望成功的长子苏夔出任此职,主要是因为国子监除了管理天下教育以外,还兼管大隋科举。如果长子出任国子监祭酒,那么天下才俊都将成为苏氏门生。一旦苏夔凭借此职建成一张遍布天下的人脉关系网,再加上苏威官场上营造几十年的人脉关系,日后轻易就能入主议事堂,而苏家子弟论走到哪里、论想要什么职务,都会得到大家关照。
然而苏威功利心太强、喜欢倚老卖老,近来不但表现得急功近利、多次与杨的理念相悖,还屡次结党打压杨集、企图将杨集堵中枢之外,今天更是要摧毁杨视为万世之基的科举,终于把杨积压已久的怒气给点着了。
杨任命与苏威有巨大仇恨何妥为国子监祭酒之后,尤自不解气,又根据杨达与苏威之辩,说苏威考虑不到二榜合一的严重后果乃是年老体弱所致;未年迈的苏威因繁重国事而减寿,当场就去尚书左仆射之职,改任十分轻松清闲的太子少保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