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晚唐浮生 > 第八十二章 框架

第八十二章 框架(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一省六部制,宰相做决策,效率高,副作用是可能出现权臣。

三省六部制,宰相做决策,效率低,但很难出现权臣。

明清的内阁制,则是另外一个次元了,皇帝做决策,学士给建议——当然如果皇帝懒政或年幼,又会事实上变成一省六部制,但就法律制度层面而言,学士是没有决策权的,虽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他们往往可以钻空子,取得这个权力。

理论上是这样,但圣人的裁决有时候不管用。就连太宗那般威望,他的旨意都被驳回过,而如果流程走不完,那皇帝的命令就是“乱命”、“中旨”,是不会具有法律效力的。

“中书、门下二省,先生觉得有存在的必要么?”邵树德问道。

宋乐叹了一口气,道:“殿下,君王是君王,宰相是宰相。”

邵树德默然。

他想起了明朝,朱元章一开始执行的是一省六部制,即中书省统管六部,但他随后撤销了这个机构,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三省互相牵制之下,真·宰相人数大增,即左右仆射(尚书省)、中书令(中书省)、两位侍中(门下省),一共五个宰相。

即便如此,高宗即位后,还是觉得不够集权,又下令三省六部的低阶官员亦可入政事堂参知政务,并给他们“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架空原本的真宰相。

到了这会,看看给各地节度使加的荣衔就知道了,一堆侍中、仆射、尚书令、中书令,就知道这些国朝前期的宰相官职又变成了虚职。

从三公开始,到尚书令、中书令、左右仆射、侍中,它们一步步从实权宰相变成了虚职,反应的其实是君权的扩大以及朝堂的相互制衡。

但制衡也是有副作用的,那就是效率逐渐低下。

这使得朱元章在事实上兼领了宰相的职务。

宰相有决策权、议政权、执行权,朱元章把决策权牢牢把在手里,朝官们只能给些建议,六部具体执行,权力为史上帝王之最。

这无疑会带来繁重的工作量。老朱也不客气,我上就我上,天天肝到深夜,让人无话可说。

曾几何时,宰相拥有全部权力,从决策到执行,皇帝无需过问。甚至皇帝不着调了,还要被宰相训斥,乃至换掉。

到了隋唐,宰相的权力有所削弱。三省六部和政事堂的存在,确保不会不会出现一个大权集于一身的权臣,因为皇帝可以往政事堂塞自己人。

国朝官制也是有缺陷的,皇帝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不得不搞了大量“使职”,也就是差遣。

使职一开始没有品级,属于兼职,这是五代及北宋混乱官制的鼻祖。

“然时移世易,今尚书省有名无实,或可裁撤?”邵树德说道:“先生怎么看?”

“太宗时,三省主官合署办公。”宋乐沉吟了一下,缓缓说道:“至中宗时,尚书省主官已无法进入政事堂,地位大降。尚书六部,沦为了中书、门下二省的附庸。说是三省六部,实则二省六部。”

“只是……”宋乐笑了一笑,道:“殿下若想集权,不是应该抬尚书省主官进政事堂么?人越多,鸡毛蒜皮的事越多,越难以形成统一意见,正好由圣人裁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