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 有史以来最北边的县衙(第2 / 6页)
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们材料不行,尤其是弹黄材料太差,使用一段时间后弹黄就不行了,然后击发率就会迅速下降……
所以这玩意的弹黄得经常换。
枪管也不够好,会影响精度、枪口初速、使用寿命,极端天气使用等性能。
承顺十六年,民兵部队里全面退役火绳枪,开始换用军方退役下来的各种二年式燧发枪,如此,火绳枪才彻底的退役。
也就是说,从承顺二年大楚帝国研发出来第一款燧发枪开始,一直到十四年后火绳枪才彻底退出大楚帝国的军事力量了,嗯,民兵也算军事力量……
强如大楚帝国,在燧发枪淘汰火绳枪的过程里,依旧持续了足足十四年之久,这换成了其他国家就更不用说了。
哪怕是有大楚帝国给他们打样板,但是也非常的困难。
其中的技术问题更是难解!
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
要想全面装备燧发枪,尤其是彻底的淘汰长矛手,除了战术思想,将领思想这些软性条件外,还有最为关键的技术原因。
你想要全面普及燧发枪,首先你得让燧发枪的击发率提升起来,不说多好,但是至少要比肩火绳枪吧。
按照楚军早期的测试,元年式火绳枪的全天候击发率是百分之七十(全天候包括下雨天气),而楚军最早大规模装备的二年式燧发枪,其全天候击发率就能够做到百分之七十二左右。
如此才奠定了燧发枪全面取代火绳枪的基础。
大楚帝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不少欧洲国家的燧发枪以进行测试。
这些欧洲地区的早期燧发枪全天候击发率都特别差,基本在百分之五十、六十左右,很多都缺乏防风防雨措施,在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下基本没法用。
倒是英国人那边因为打内战,对新式燧发枪的迫切需求让他们很积极研发燧发枪。
这些英国人从印度地区,带回去了几支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的大楚帝国二年式燧发枪,通过对这几支二年式燧发枪的测绘彷制,他们搞出来了一种新式燧发枪,称之为二型燧发枪……连名字都摆明了抄袭的是二年式燧发枪。
这枪虽然技术不到位,但是该模彷的都模彷了,至少枪机结构这些就模彷的很到位……击发率也能够做到百分之六十八左右。
而彻底淘汰长矛手,则是因为冶炼工艺的持续进步,楚军在火枪上使用了套筒枪刺,使得火绳枪具备了近战能力。
百分之七十二的全天候击发率,再加上套筒枪刺,这两样加起来才让楚军开始组建全燧发枪部队,试验应用线列战术。
等到承顺六年,二年式甲三型燧发枪研发成功,其全天候击发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五后,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全军装备。
即便如此,火绳枪以及长矛在楚军里依旧装备了好多年。
大概承顺十年的时候,陆军里全面退役火绳枪,但是民兵部队里依旧装备火绳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