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帝国争霸 > 第264章 帝国海军的短板

第264章 帝国海军的短板(第3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过去十几年里,有能力的设计师,几乎全都被舰队航母、快速战列舰等项目挖走了。

像舰船设计师这类尖端人才,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够用。

再说,设计潜艇也不是那么容易。

以复杂程度论,潜艇超过了任何一种水面战舰。

在理论上,所有水面战舰都是开放式架构,只需要扩大尺寸与增加排水量,就能够达到设计指标。

如果纽兰联邦将在今年,哪怕是在下半年参战,帝国海军都得考虑立即扩大远洋潜艇舰队的规模。

至少应该立即加快建造速度。

显然,问题就在这。

不是说缺乏建造潜艇的工业实力,而是没有合适的设计方案!

建造潜艇,小型造船厂就行,南江下游与帝国北部沿海地区,少说都有十家造船厂具备建造能力。

潜艇刚好相反。

因为是封闭式架构,所有基本的参数,尺寸与排水量定下后,就不能随意变动。设计师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限死了的空间里面,严格按照限定的吨位,实现全部的,至少是主要设计指标。

这个特点,决定了水面战舰的设计师很难转行设计潜艇。

赵禹做过尝试,最后是半途而废。

就是在碰壁后,赵禹才向海军司令部提出建议,在南江下游的武州与昌州各资助一家集设计与建造为一体的造船联合体,与其他的大型造船厂错位竞争,主要从事潜艇等特种舰艇的设计与建造。

可是直到大战爆发,帝国海军都没有合适的远洋潜艇的设计方案。

那二十艘远洋潜艇,全都是在上次大战结束后,用战争期间建造的最后一种大型潜艇改进而来的应急产品。

说句不好听的,是用来充数,补上条约规定的潜艇总吨位的缺口。

显然,早就落伍了。

导致这种局面,往根本上讲,还是在帝国海军自身。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