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突然到来的惊喜(第2 / 4页)
只要保持在超低空飞行,就有很大把握突破敌舰队的防空网。
当然,这对护航作战提出了挑战。
按照新的战术安排,战斗机也在后面,跟“黄蜂”一起飞行。
只有在突前的“飞鱼”在发现了敌机,发出召唤后,护航战斗机才能前出。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如果战斗机的性能不够好,尤其是速度,突前的“飞鱼”机群就会遭到防空战斗机的屠戮。
必须承认,周涌涛安排的战术很管用。
在收到了“龙兴”号发出的电报,怀疑纽兰战舰上有炮瞄雷达的消息之后,周涌涛专门告诉申普等飞行员,纽兰海军肯定已经装备了防空搜索雷达,能够在很远的距离上发现来袭敌机。
理由就是,炮瞄雷达的研制难度超过对空搜索雷达。
为此,周涌涛在安排战术的时候,格外强调了一点。
到达预定海域,准确说是离预定海域大概50千米,把飞行高度降低到500米以下,最好能控制在300米以下,由低空飞行性能更好的“飞鱼”在前面带路,“黄蜂”机群则滞后20到30千米。
在“哮天”服役后,才能够采用这种护航战术。
总而言之,在逼近第6特混舰队的时候,第4特混舰队的机群都在低空飞行。
“飞鱼”机群突前,不止是因为“飞鱼”低空性能更好,还因为“飞鱼”的速度本来就最慢。
因为“黄蜂”机群还没有追上来,其实是还没有爬升到理想高度,加上需要花点时间完成投雷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导航员坐在后面的机枪手位置上,不是中间的位置,所以在逼近那艘“约克”级航母后,准确说是在逼近之前,申普就率领机群来了个九十度转向,朝航母前方绕了过去。
只有低空飞行才能避开雷达。
在理论上,防空搜索雷达对在低空飞行的飞机,探测距离不超过50千米。要是天气不太好,甚至连40千米都达不到。
如果把飞行高度降到300米以下,甚至在进入目视范围前都不会被雷达探测到。
主要就是,海浪反射产生的干扰会掩盖战机反射的信号,因此防空搜索雷达很难发现低空飞行的敌机。
其实,这些早就得到了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