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陆战之王(第2 / 5页)
准确的说,是提高了夜战的门槛,让夜晚成为了掌握先进技术一方的主场。
总而言之,正是技术的进步,让坦克性能突飞猛进,并由此让装甲战术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
也就是在“ZT-99”问世后,帝国装甲部队才开始由多向精转变。
在此背景之下,陆军才更加重视以武装直升机为首的航空兵。
要说的话,关键还是在技术上面。
说得简单一点,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坦克,拥有更强的机动性能,更坚固的装甲防护与更凶猛的火力。
此外,火力准确性提高了几个数量级。
依靠双向稳定系统,主战坦克首次拥有对2000米外目标进行准确开火的能力。
按照帝国陆军做的测试,“米外以每小时35千米速度行驶的目标,首发命中率不低于80%。即便自身也以同样的速度运动,“ZT-99A”的首发命中率都能达到惊人的60%。
此外,在演习期间进行的火力测试中,一辆“ZT-99AL”打出的穿甲弹竟然在打穿了充当靶标的“ZT-55”的炮塔前后装甲之后,钻进后方的沙墙,而最终测试出来的穿透深度超过了2米。
要把坦克炮的威力发挥出来,需要同样先进的观瞄设备。
相对以往所有主战坦克,“ZT-99”的最大变化,其实是在观瞄系统上,或者说是发展坦克的思路。
在上次大战结束后,特别是波伊战争结束之前,帝国陆军的主导军事思想,依然是为全球大战做准备。因此在对待主战装备的态度上,帝国陆军一直坚持以数量为重,质量差一点都无所谓。
结果就是,从“ZT-55”到“ZT-80”,在设计的时候都是力求简单。
要在以往,这绝对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整个大战期间,坦克炮对1000米外目标的命中率不到20%,在动对动的情况下连一成都没。
上一代的“ZT-80”都没有真正意义的动对动射击能力,而在静对动的情况下,命中率不到50%。
也就是如此高的命中率,让由坦克主导的装甲战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此外,由热成像夜视仪赋予的强大的夜战能力,也首次让装甲部队获得了在夜间发起突击的能力。
当然,也不能说这样的思路有错。
在上次大战中,特别是在前三年,坦克的平均服役寿命不到半年,巨大的战争损耗让任何先进技术都变得十分苍白。
到了战争后期,就连一向注重技术的迢曼帝国,都放下工匠精神,开始抓产量。
此外,技术带来的变化,没有大到足够改变战场平衡的程度。
波伊战争结束,也就是战后的第二次军事革命开始之后,这种靠数量取胜的发展思路受到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