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空军出手(第3 / 5页)
可问题是,第二批两个中队的“战-9B”还没有出发!
按照计划,攻击最快在凌晨开始,而且得在掌握纽兰舰队的大致方位之后,再由第六十一特混舰队派出护航战斗机。
在突击行动开始后,只能靠空军的大型预警机。
那么,就得安排战斗机为预警机提供掩护。
第六十一特混舰队还为此专门做了调整,两支联队都减少1个大队的多用途战斗机,增加了20架重型战斗机。
也就是说,总共有88架“战-9B”。
正是如此,白华伟才安排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出动一个大队的24架战斗机,其中的2个中队执行攻势护航任务。
要说的话,也就是确保在机会到来的时候能够抓住。
结果就是,在白华伟下达命令的时候,两支轰炸机编队均已到达待命海域,其实是刚到不久。
当时,提供掩护的“战-9B”已跟加油机汇合,正在进行第一次空中加油。
确认作战命令是来自前线总指挥之后,跟在轰炸机群的后面,负责指挥协调的大型预警机才转发命令。
要说的话,确实太早了。
简单的说,就是在两个进攻方向,各安排1个中队的8架“战-9B”到轰炸机群的前方开路,其实是引开敌方的防空战斗机。通常采用的战术,其实是突击敌方的预警机,逼迫敌方后撤并收缩防线。
这里,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战术。
纽兰舰队的外围防空圈,也只向外延伸了450千米,并且依托F-14使用的AIM-54,获得600千米的拦截距离。在这种情况之下,预警机只能留在舰队上空,并且跟防空战舰协同作战。
当然,这也是在寻求防空战舰的掩护。
如此一来,只要能逼迫纽兰舰队的预警机后撤,“轰-9D”有机会在“KD-30B”的最大射程上发起攻击。
按白华伟做的安排,在发起攻击之前,第六十一特混舰队还要增派一批战斗机,以增强掩护力度。
关键是“KD-30B”的射程仅650千米。为了提高命中率,得把投射距离控制在600千米以内。
如果攻击目标是纽兰海军的特混舰队,就肯定要面对防空战斗机。
其实,这也是空军出动大型预警机参与攻击行动的原因。
海军的“指-6C”没有空中加油能力,最多能够在待命阶段为护航战斗机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