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前后夹击(第3 / 4页)
这里,涉及到最基本的潜艇战术。
说得简单一点,任何一艘潜艇在发起攻击之前,都会尽量多保留一些电力,确保在攻击之后能够全速逃逸。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大型攻击潜艇的价值所在。
因为吨位更大,能装载更多的蓄电池,所以能以最快的速度航行更久,从而赶在敌人的反潜兵力杀到之前离开危险海域。
“阳城”号是“卢城”级的第17艘,属于大改之后的第二批次。与第一批次相比,最为明显的改动,也就是用8套八联装的垂直发射系统取代了多用途发射架,提高了载弹量与火力投射密度。
通常,在64具垂直发射管里面,会装载32枚反潜导弹,16枚反舰导弹与16枚中远程防空导弹。
这也很好理解,毕竟通用驱逐舰才是舰队里的反潜支柱。
随后,由“阳城”号出动的反潜直升机发现了敌潜艇的残骸,准确说是浮上海面的残存物品。
只是,另外一个方向的反潜行动就没有这么顺利了。
那么,在实战当中,潜艇一般都会选择埋伏在航线两侧,在舰队靠近之后,从侧面或者后方发起偷袭。
只有这样,才能避开位于舰队前方的反潜战舰。
显然,除非是万不得已,不然潜艇艇长不会蠢到去航母前方送死。
那艘潜艇在开火的时候,距离“周宽德”号大约有40千米,而距离在“周宽德”号前方开路的“阳城”号驱逐舰不到20千米。
由此不难看出,该艇已经来不及机动到更有利的位置上,也只能冒险在驱逐舰的眼皮底下向航母开火。
主要就是,在“周宽德”号后方,原本只有1艘远洋护卫舰,也就是替“周宽德”号挡住了2条鱼雷的“庐江”号。该舰属于“宜昌”级,性能算不上先进,排水量也就3000吨出头,在中雷之后就沉没了。
也就是说,在“周宽德”号中雷之后,其后方没有护航战舰!
更加要命的是,“周宽德”号没有赶在中雷之前派出反潜巡逻机,甚至没让反潜直升机起飞。
结果就是,在大约25分钟之后,才有2架来自防空巡洋舰的反潜直升机赶到。
在错过了“关键15分钟”之后,要想找到逃逸的潜艇,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至于结果,显然是不出所料。
虽然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敌潜艇,或者说没有做出准确判断,但是在“周宽德”号遭到鱼雷攻击之后,“阳城”号立即采取行动,启动球形鼻艏里面的主动声纳,发现了前方的敌潜艇。
距离近得,根本就不需要出动反潜直升机!
用几分钟获取了潜艇的位置信息之后,“阳城”号就连续发射了4枚反潜导弹。大概是担心放跑了敌潜艇,在15分钟之后,“阳城”号又发起一轮攻击,向敌潜艇所在海域发射了4枚反潜导弹。
要说的话,那艘纽兰潜艇也够倒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