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第1 / 2页)
而此时真正的主角赵匡胤却佯装对外面的一切都不知情,在东岳庙中呼呼大睡。黎明时分,群情激奋的军士披甲执锐,团团围住了东岳庙。赵匡胤出来一看,只见将士们拿着兵器,一起大声喊道:“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皇帝。”赵匡胤还来不及回答,就有人将象征皇权的黄袍披在他身上。众人立即下拜,一起高呼万岁。这就是“黄袍加身”这一典故的来历。
辽国<a id="fn6" href="#ft6"><sup>[6]</sup></a>是以契丹族为主体的国家,五代以来日益强盛,成为中国的北方强敌,后唐、后晋两个沙陀族人建立的朝代的灭亡均跟其有直接关系。北汉则是后周的死敌,其开国皇帝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亲弟,而灭亡后汉、夺取中原政权的正是后周太祖郭威。北汉地瘠民贫、国力微弱,为了复仇,干脆屈膝奉辽帝为叔皇帝,输赋税贡辽,由此换来辽国的武力支持,两方不断联兵攻扰后周。
小皇帝和符太后未经历多少大风大浪,听到敌人大军压境,锐不可当,顿时吓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辅政的宰相范质和王溥等人也慌作一团,竟然忘记了应该先去辨明消息的真伪。一场盛大的宴会不欢而散。
文臣们匆匆商议之后,决定派朝中最勇猛的将领率领精锐军队前去抵抗敌人,殿前都点检兼太尉赵匡胤便成了众望所归——他不仅名高位重,手握重兵,且与皇室沾亲带故,其弟赵光义<a id="fn7" href="#ft7"><sup>[7]</sup></a>的妻子即是符太后亲妹。
第二天,在后周君臣殷殷期待的目光中,赵匡胤率领大军离开开封,前往边境。开封百姓忽然奔走相告:“点检做天子。”似是谶语。
尤其离奇的是,这句谶语已经不是第一次流传。半年前,后周世宗柴荣率大军北讨契丹,打算从辽国人手中夺回本属于中原之地的幽州<a id="fn8" href="#ft8"><sup>[8]</sup></a>,一日在军中检视文书时,意外发现了一块不到三尺长的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五个大字。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地位名望很高,柴荣捡到木牌后对其深加猜忌,不久因病班师回到开封后,立即解除了妹夫张永德的兵权,升任资历较浅的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而今张永德早已被排挤出了权力的中枢,有名无实,“点检做天子”的流言显然是暗示现任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该当皇帝。
自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所以称『玉玺』。神玺称『皇帝神宝』,专门镇国,藏而不用。受命玺称『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专用来封禅祭天。两方玉玺显示着皇帝受命于天和受命于神的无上权威。
公元960年,后周<a id="fn1" href="#ft1"><sup>[1]</sup></a>显德七年正月朔日<a id="fn2" href="#ft2"><sup>[2]</sup></a>,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旦。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家家户户争相用鸦青纸剪成各种大幡小幡,糊在门楣之上。从一大清早开始,士民们饮干屠苏酒,吃完年馎饦<a id="fn3" href="#ft3"><sup>[3]</sup></a>,便迫不及待地换上新衣出门,走亲访友,往来拜节,祝福道贺。
京师开封的主要街道上早搭起了无数彩棚,摆满食物、果子、衣着、靴鞋、首饰、玩好等各色年货,间列着舞场歌馆、杂耍赌摊,热闹异常。车马交驰,人海如潮,四处充溢着浓郁的节日气氛。
今岁元旦凑巧是周恭帝<a id="fn4" href="#ft4"><sup>[4]</sup></a>登基以来的第一个新年,后周君臣为此也在大庆殿中举办大型朝会庆贺。大庆殿位于宣德门内,是皇宫正殿,殿宇巍峨广阔,可同时容纳数万人,只有大礼和正朔朝会才会启用。
年仅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端坐在殿首,身侧坐着他的母亲符太后。殿庭四周仪仗队环伺,威严肃穆。大殿四角站着四名武士,称为“镇殿将军”,高大魁伟,远过常人。
自唐末以来,每逢政权变更,京师都会有大的劫掠行为发生,称为“靖市”,遍地狼藉,官民均难以逃过。不少富室人家担心再遭动乱,甚至开始收拾细软,准备外出逃避兵祸。一时间,满城风雨,人心惶惶。
而领军出征的点检赵匡胤也大为反常,本来兵贵神速,他出京师后非但不着急赶赴前线,反而走走停停,到开封城北二十里的陈桥驿<a id="fn9" href="#ft9"><sup>[9]</sup></a>时,便不再前进,下令军队就地驻扎下来。
当晚,赵匡胤全无临阵对敌前的紧张和忧虑,仿佛对一切早就胸有成竹,泰然自若地喝了不少酒,且一反常态地早早回到临时充做军帐的东岳庙中睡下。
就在这天晚上,号称精通术数的殿前散指挥使苗训夜观天象后,突然在军中宣布说:“天象有异,该当点检做天子。”军中将士开始窃窃私语,骚动不安。
在苗训大肆散布天象论后,赵匡胤之弟赵光义和归德军<a id="fn10" href="#ft10"><sup>[10]</sup></a>掌书记赵普聚集了禁军将领高怀德、慕容延钊、王彦升、潘美等,研讨“天命”一事,一直讨论到深夜。然后,便开始有人四处在军营散布消息,说:“现在周帝幼小,不能主政,我们在外面出死力,为国家抵御外敌,谁又能知道?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也不迟。”声势越来越大,口径越来越一致,军士们都哄然答应,由此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
仪式正式开始前,负责掌管皇帝玺印的符玺郎先将神玺、受命玺两方白玉宝玺呈送到御座两侧。
自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所以称“玉玺”。一共有六方,分别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另有一方传国玉玺,为和氏璧琢成,是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到唐代时,天子玉玺增加到九方,成为定制,除以上七玺外,又增添了神玺以及受命玺,均以白玉雕成。天子外出,则将玺分别装在木匣里,用五辆车装载,随行天子仪仗中。五代时期,由于连年征战,政权更迭,并非所有朝代都刻过国玺,也无法像唐代那样实现天子九玺的定制。后周就只有神玺、受命玺二玺。这两方金盘龙钮的玉玺为后周太祖郭威登基后请高手匠人雕刻,神玺称“皇帝神宝”,专门镇国,藏而不用;受命玺称“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专用来封禅祭天。两方玉玺代表着后周的至高皇权,只有大朝会时才会取出来,用来显示皇帝受命于天和受命于神的无上权威。
玉玺一举,大朝会遂正式开始。京师九品以上文武官员均朝服冠冕,穿戴得整整齐齐,鱼贯入殿,向小皇帝及符太后拜贺新年。朝贺的队列中还有手捧土特产的各州进奏官<a id="fn5" href="#ft5"><sup>[5]</sup></a>,以及高丽、大理、回纥、于阗等外蕃使臣。
礼仪结束后,小皇帝在符太后的提示下稚声稚气地宣布赐宴。酒如池,肉如山,还有教坊乐人从旁助兴,丝竹叮咚,轻歌曼舞,好一幕君臣同乐,好一派喜气洋洋!
酒宴正酣之时,边境忽有急报传来,说是辽国与北汉正联兵南下,侵犯后周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