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水困平阳(第2 / 3页)
如今七年过去了,民众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困顿,当初各城廓库存的粮食早已吃完,其他物资也几乎耗尽,所用所需之物几乎都是新出产的。
崇伯鲧率领各地民众在第一线治水,因为洪水如今是季节性的涨落,所以主要是在适合开垦的地方筑堤屯田,首先要保障大家的生存。很多人死于洪水,更多的人其实是间接死于因对抗洪水所带来的伤病。
保持干燥与温暖、拥有充足的食物和干净的饮水,才能保持健康的体魄,这在神农时代已成为常识。可是在治水第一线,这种条件并不具备,不断有人染病倒下。
太久远的事情难以追述,但自从天子帝尧当政以来,天下各部的总人口一直在缓缓增长,城廓和村寨的数量、所开辟的田地规模也都在持续的增长中。可是这一场大洪水,却直接导致了一场大倒退。
人口经过一次性损失之后,又进入了缓慢的负增长状态,更重要的是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这些问题在洪水未退之前,短期内都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人们的耐心总是有限的,年复一年看不到希望,生活越来越困苦,积攒下的怨念也会爆发。
这七年,天子帝尧一直坐镇平阳城中,而平阳城四周已被大水环绕。洪水漫到了平阳城下,夏季时恰好淹到城墙的墙根,而冬季则向后退出数里。
帝尧留在平阳城中不走,当然有他的考虑。巴君少务坐镇巴都城,稳定了整个巴原的民心,而天子坐镇帝都,当然是要安抚天下各部之心,让大家心里有底。
如果大水真的淹没了平阳城,帝尧乘坐云辇随时可以转移,但恰好就差了那么一点,大水只漫延到城外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帝尧为表明与各部子民共渡难关的态度,当然就不好再离开了。
可是帝都平阳毕竟已是一座被大水围困的孤城,陆路交通断绝,对外联系不便。就算城内所有空地以及道路两旁都临时种植了粮食,也不够城中聚集的人口所需。
很多人陆续乘坐船筏迁移到了别处,就连帝都中的粮食、布匹、日用器具等物资,后来都是重华命人以船筏从薄城那边运过来的,方能保证天子以及城中权贵的日常用度以及礼仪所需不缺。
崇伯鲧这么多年从各部抽壮丁到第一线治水,筑堤屯田都是最繁重的劳作,染上伤病的死亡率也是最高的。他在中华各部往日的声望再高,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刚开始时,洪水势大,所有人尚能团结一心、暂不敢有怨言。可是等水势稳定只呈现季节性的涨落后,渐渐就开始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尤其是那些本没有受到水灾影响的部族,他们要划出领地安置其他受灾的部族,还要被崇伯鲧抽出壮丁去治水,当然有所怨言。
重华原本负责坐镇朝中,协调天下各部事务,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留在帝都极为不便,他便向天子帝尧请示,将行辕所在迁到了中条山营地中,也就是后来的薄城中。
重华亲手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薄城,经过七年多的精心营建,一座新的城廓已经依山而起。城外是大片新开垦的农田,还分布着很多新建的村寨,依地势选址在各处缓坡上。而中条山东段主峰的峰顶也被削平了,成为重华率众观望水情之地。
这座薄城,目前也成了天下各部的联络中心,周边聚集了数万人口,重华还命人在附近开采盐井。
其实早在三年前,城廓刚建成之际,重华就上书帝尧,请求天子移驾薄城。如果帝尧点头,重华将为天子在薄城中建造行宫,规格等同于帝都中的皇宫。但帝尧出于种种考虑,最终还是拒绝了,这也使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
如果帝尧真的那么做,就等于暂时迁都,在这个时候移驾迁都大造宫阙,所费甚奢,实不是一个好选择。更何况天下形势,已是渐渐民怨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