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弯弯拐拐(第2 / 4页)
答案是一定的。
因为具体情况不同啊。
好吧,好处其实是两个方面的。
一方面,燕国败退的速度会加快,大晋收复失地的代价将进一步减小。
另一方面,如果战事提前结束,从南方紧急调集的大批军粮,可以分出一部分赈灾。
这一点,谢神策相信晋国的高层们还是会知道的。
想了想,谢神策又提笔写了一封信。
燕人本来就不是常理犯境,按照谢神策的推理,既然河北道的雪已经下成这个样子了,那么更北方的燕国,只会下的更大。
那样,牛羊会成批的冻死,缺少青壮年男人的部落会面临着绝境,人口会锐减,然后燕国的前线军队会更加军心不稳。
人口锐减之后,带来的是燕国畸形的半奴隶半封建制的进一步发展,燕国南北发展的差异会进一步拉大,从而激起更多的矛盾,使得政权不稳。同时,这种畸形制度的发展,会使得燕国在经济上更加的依赖与晋国的商业贸易。
如果运作的好的话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到阶级矛盾,再到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谢神策完全有理由相信,燕国已经离亡国不远了。
看看,仍旧是很简单的事情。只是一场大雪,便能衍生出这么多的事情。
这封信是给太子的,信中谢神策恳请太子务必“违抗军令”,私自调一部分军粮先用来救济灾民。
撺掇太子动用军粮,这是杀头的大罪,搞不好还会诛连三族。如果实在一般的战争期间,太子敢这么做,那储君之位必将岌岌可危。
这么大的危险,谢神策怎能不知?
太子怎能不知?
那么,他既然知道,还会听谢神策的话吗?
当然,谢神策也完全相信,这个世界上,或许也就只有他一个人,会相信,仅凭着这些,就能让燕国在十年内完蛋。
前提是毁灭燕国的一方,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团队,执行力、判断力等等都要达到堪称艺术的级别。
而这些,谢神策不会认为晋国具备了。
摇了摇头,将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甩出去,谢神策的思绪回到了刚刚问题的起点。
这场大雪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