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木猴来历(第2 / 3页)
洪天宝这句没头没脑的话,令大家愣起来。难道说杨慎运气得到这块黄花梨木?这不对呀!黄花梨木在当时虽然也珍贵稀少,但并不是找不到。
洪天宝见大家看着他,笑着说道:“明朝是一个思想逐渐封闭的朝代,杨慎这么一个乱党之人,居然没被砍头,运气不好吗?”
众人也觉得有道理,全都微笑起来。明朝是一个封闭的朝代,郑和下西洋后,明朝就关闭了所有对外贸易港口,商人只能走私,这也是形成倭寇的一个重要原因。科举考试也慢慢转变,令不少学子身陷泥潭。
但丁老却是摇头笑道:“明朝朝廷是很封闭,民间思想却活跃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前所未有的。
当时反传统的异端思想家李贽,他就活到了七十岁,这在以前的任何朝代都是不可想象的。不仅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李贽的书在当时是畅销书,几乎人手一本。以至于某些书店印刷工厂,为了赚钱,居然把一些书冒充为李贽写的,拿来卖,其盛况可想而知。”
“好像明初三子争议挺大。在明代,有所谓三大才子之称,入选的条件很简单:博览群书、博学多才,但事实证明,由于竞争激烈,越简单的标准越难达成,评来评去,连唐伯虎兄这样的人才,最终也没能挤进去。”洪天宝皱着眉头说道。
以前读书的时候,他就听说过明初三子,但当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明朝的才子委实太多。
“呵呵!天宝的话也不假。但在我们古玩这行,我们公认的,就只有三个人:解缙、杨慎、徐渭。作为永乐大典的总编官,解缙被公认为博学第一。
而跟皇帝过不去,聚众闹事的杨慎,因为整天呆在山沟里,无事可干,据说读遍了天下群书,被推为博览第一。
徐渭之所以排在第三,不是他的学问差,只是因为他生得晚。论博学,他不如解缙,论博览,他不如杨慎,然而他却成为了三人之中,名声最大,传说最多的人物。”
大家一听,感觉也对,挺矛盾的,都苦笑起来。
这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传来,所有人立即止住笑容。
丁老耐心地解释道,见洪天宝点头,这才继续说话:“听说一次徐渭生寿,杨慎不请自到,就带了这么个木猴作为寿礼。大家都知道猴子有谄媚的意味,杨慎就是用这木猴讽刺徐渭,挖苦其一副猴样,谄媚当今皇上。”
众人一听,顿时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至于杨慎怎么弄来这么大的黄花梨,以及找谁雕刻的,可能就得找历史学家了。”丁老最后这话,立即令大家开怀大笑起来。
洪天宝知道杨慎这个人,在当时,这家伙绝对是一个极端分子,专门乱党的。
“这个杨慎运气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