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杨家质子(第3 / 3页)
将碎银子折成铜钱,买了十几个馒头,杨毅强忍着心中的愤懑,回到了暂时栖居的小屋,房子八面漏风,黑漆漆硬邦邦的被褥,就是跟着老师林则徐在西北效力,杨毅也没吃过这份儿苦。
冒着热气的馒头,跟着杨毅走了一路,也成了硬邦邦的物件,三个侍妾不会洗衣做饭,杨毅也是一样,四人喝着凉水,就着冷硬的馒头,也算是吃的香甜,任谁饿了三五天,也是一样。
“唉……京华烟云,怎么到了我这里就只剩黑烟了呢?”(未完待续……)
五品的司员,做扫大街的营生,这在京城里很是寻常,这样的物件,肯定是得罪了上面的人,又不好被当时发配,只能先被发下来做些仆役的营生,等时候到了,这样的人就会被发配到耗子也不拉屎的地方。
这么晦气的一个物件,躲都来不及,借给他银子,那就叫肉包子打狗了。
与穆彰阿的反应不同,道光帝见了杨士勤的折子大是欣慰,接见杨毅是不可能的,差人赏赐了一些小物件,就算是格外的恩宠了。
道光帝赏赐的东西,倒是没人敢克扣,全都到了杨毅的手里,可即使有皇帝的赏赐,理藩院的同僚也不待见杨毅,皇上赏赐是一回事儿,得罪了上面的大人物又是一会事儿。
杨毅的前途堪忧呐!大家伙都不宽裕,要是宽裕的话,舍给他几个馒头钱倒是可以的。
有些事儿在大清来说,就是那么的儿戏,走走过场也就罢了,较真?没好处的事情,谁会去耗费心机?可能也就林老虎那样的人,才会尽做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穆中堂的一句公事公办,可把杨毅给害苦了,一道折子,来来回回这么一倒腾,杨猛押着铜船都进了大运河,这位杨家老二,还在客栈里枯守。
半个月的时间眼见着就到了,再拖下去云南杨家的二爷,就要带着三位侍妾露宿街头了,典妻?杨毅还丢不起那个人,他前脚在京城做了这事儿,回到云南一顿鞭子是少不了的。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杨毅对穆彰阿来说是个小虫豸,但对户部侍郎,近日刚刚调到理藩院任职的何桂清,却是个大事儿。
昆明杨家,当年的何桂清也有交往,江湖人豪气,何桂清当年也算受过杨家的恩惠,但穆中堂有言在先,要磨磨杨家的老二,何桂清当然也能分得清哪头轻哪头重了。
饥寒交迫、没有住处,杨毅的那三个侍妾倒是铁了心的跟着他,杨毅有官服在身,当了那件半新不旧的袍子,总算是没有露宿街头,可这两天也断顿了。
自己三个侍妾,共用一身衣袍,现在的京城,已经算是深秋了,天儿凉的厉害,再这么下去,杨毅四人,就要冻饿而死了。
回家的路上,杨毅掂弄着道光帝赏赐的物件,在当铺门口,一直转悠到快打烊了,才‘咯吱咯吱’咬着牙,把东西给当了。
寻常的小当铺可不认得宫里的物件,杨毅也不敢提这茬儿,皇上赏赐的三五个小物件,仅仅当了五两银子,这还是杨毅苦苦哀求的结果,原本人家就打算给三两的。
杨毅前脚刚走,就有人花了一百两银子的高价,把杨毅当得物件,给赎走了。来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云南影子部队的人手,私当圣上赏赐的物件,那跟造反无疑,这样的事情,影子部队的人,还是知道的,这个小辫子可不能留给旁人。
户部的差役到了客栈,算是给杨老二救了急,可没有银子打赏的杨毅,却在户部的差役面前吃了白眼儿。
都说云南杨家是个大户,可杨毅却是一副穷酸的样貌,一身半新不旧的灰布袍子,满脸的丧气样儿,怎么看怎么倒胃口。
何桂清与杨家有旧,给杨毅安排了一个还不算太差的营生,至于见面就不必了,何桂清也算是当朝二品,上杆子见一个理藩院不入流的司员,就与穆中堂的吩咐相悖了。
可何桂清的安排是何桂清的安排,杨毅抠抠搜搜恶了礼部的差役,这些玩意儿,也不是什么好货,何桂清的安排就被打了折扣,理藩院一个五品的司员,就成了仆役一般的存在。
扫院子、抹桌子、烧水、沏茶,就是杨毅在理藩院的职司,本想着向同僚借两个儿救救急的杨毅,就成了理藩院不受待见的存在,他这么个吊样子,谁敢跟他扯上关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