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黄雀在后(第2 / 3页)
“原来三爷看的是人心啊!对人心的把握,计长自愧不如,三爷的这个计划。绝妙!”
详详细细的听完了杨猛的计划,徐子渭也竖起了大拇指,自己这位东主,对人心的把握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结合自己得来的情报,这事儿的成功率,绝对在九成以上。
“下去安排吧!记住,想要战胜敌人,先得站在人家的角度考虑问题,你不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怎么给他下圈套,怎么能坑死他们呢?
让一部分新军的将领们跟着乔孤乃前去。瞧瞧战场是个什么样子的,咱们的人手,差就差在经验上,多学一点是一点。”
有了杨猛的吩咐,新军的近百位大小将官,跟着乔孤乃这半年训练出来的两万傈僳族战士,就踏上了征程。
缅甸更不消说,王城直接被焚,十几个大城被掳掠一空,被暹罗屠杀的百姓,至少也在几十万以上,眼看着自己东西被人劫走,他们能不开战吗?
“有时候,想的多了未必是好事儿,这事儿是谁打头呢?乔孤乃,这位可是正理八经的缅甸人,现在暹罗人还在忙着转运财物,让暹罗境内的傈僳族人马急行军到萨尔温江的东岸,阻断财物进入缅甸的路径,同时打暹罗人一个伏击。
让乔孤乃的人马,驾驶驳船炮舰,封锁萨尔温江的河道,将殿后的暹罗军队,困在萨尔温江西岸。
暹罗人转运财物的第一个中转站,就是萨尔温江东岸的平原,所有的财物都会在此集结,而剩余的暹罗军队会在西岸防守。
想必暹罗人在转运财物的时候,会让好东西先过河吧?最后过河的肯定是不怎么值钱的木料和建筑构件,而这个恰恰是我们的机会。
傈僳族虽说过得不怎么如意,但半耕半猎的生活方式,让傈僳族的多数男人都能当兵,缅泰两国的傈僳族要想大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
这次缅泰之战,先给缅甸的傈僳族制造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再加上自己的粮食供应,想必十几二十年,这边傈僳族的人口就会翻上几倍,有了这些人口打底子,那傈僳族成为缅甸的一个大族。
乔孤乃的傈僳族战士,虽说姗姗来迟,但赶上的时间正好,暹罗人掠夺的大部分财物,都已经运到东岸,现在萨尔温江浮桥上运的多是一人合抱的柱子和房梁。
而离着东岸不远的一处空地,各色的箱子、包袱、佛像,却堆成了一座座小山,虽说大多数物品,都被草草包裹了一下,但在太阳的照射之下,巨大货场依旧发出了明晃晃的光芒。
“东岸的人准备妥当了吗?”。
阻断了萨尔温江,东岸剩的应该全是民夫,正好裹挟着他们,给咱们装船,让乔孤乃在西岸上游,安置一个营寨,前面打压暹罗军队,后面临时储存劫来的财物。
缅泰两国现在不说话,剩下的那些建筑构件,就是乔孤乃的功绩,而好东西咱们直接运回云南,有了这次阻击暹罗军队的功绩,想必缅王也不会苛待乔孤乃的傈僳族。
东岸的人马,要精锐,西岸的人马,普普通通就可以了,让乔孤乃悠着点打,别一下把暹罗军队给打死了,这些人总要留给缅王的!”
抢掠,也是杨猛的职业之一,如何打时间差,如何选择地点,杨猛基本不用去实地勘察,以暹罗人仓促的动作,也只能用设立中转站的办法,来临时守护这海量的战争财富。
云南的金银保有量,绝对是富可敌国的,金银现在对杨猛的用处不大,云烟就是云南对外交流的货币,而四省内部,粮票、肉票、盐票。已经有了流行的趋势。杨猛掠夺这些金银的目的。一部分是为了各处的饷钱,而最大的原因,则是现在掠夺的这些金银,以后将是杨家的私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杨猛心里也是有自家的小九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