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再次回流(第3 / 5页)
不要忘记,那些回流的影人,譬如卫长青等一流导演在香港拿的片酬最少都是两百万起步。
在内地,两百万足够制作一部影片了。
尤其是卫长青这家伙,他的导演酬劳已经高达了四百万。
让他们在大陆拍戏?片酬多少?哪来什么片酬,根本就是薪水制度,而且年薪加起来都还不如卫长青在香港拍一部十五分钟的短片的酬劳高。
那些影人的身价动辄数以十万百万计,电影厂拿什么来支付这笔钱?没有电影商业化,就没有票房,没有票房就基本等于没收入,没收入拿什么来支付?影人一没发挥空间,二连自己都养不活,还拍什么戏,买块豆腐撞死算了。
可是绝大部分还是拿了过去制作,只不过,有些东西不是有技术就够了的。
大陆电影制作方面的限制太多了,很多辞职赶回香港的影人都是这样对萧然说的,他们自己都无法忍受那种被无关的人指手画脚的感觉。
对于中影的两部暑假大片,萧然丝毫无惧,电影市场的根本氛围得不到改善,就算把魅影所有影人都弄过去,那都是没用的。
电影厂被国家控制,而电影厂再控制影人,这样一来,就永远无法得到市场化的改善。
至于这些影片的票房如何?这其实是可想而知的事。
让卫长清这些影人郁闷的是,在魅影的牵头下,香港影坛再次掀起了涨价风,身价最高的发哥已经突破了两千万。
这场风刮得够激烈,可他们却不在,还必须得重新拍戏来证实自己。
内地终究无法阻拦住这股再回流的风潮,影人们在拍完了戏之后,纷纷回到了香港,各自找到自己的东家,或者是魅影或者是德宝。
去年的回流潮终于以一场犹如闹剧的方式渐渐降下帷幕。
这正是萧然当时考虑之后不再为此担心的原因,这亦是他当初为什么要一力猛抬影人酬劳的原因。
每年至少四十部港片不断流向内地市场,向来以娱乐性著称的港片完全以压倒性的姿态先后统治了市场。
当然,后来黄群还是以相当委婉的姿态给萧然来电,希望香港影坛能够把档期错开,不要故意跟内地影片打对台。
他们都执行了,可是影片票房一样不妙。
电影厂的头头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同一批人,在香港就能够制作得出口碑和票房都绝佳的影片,可在内地就全砸了?萧然还是感到有些抱歉,因为国家的数亿投资注定是要亏损的。
其实,萧然很清楚这一切都始终会发生的,内地电影现在拿什么跟港片斗?尤其还是让回流的影人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