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核心文化(第3 / 4页)
以最简单的例子来讲,譬如萧然的《本色》,这是一部文艺片,策划便基本不管什么事。
若是《车神传说》,那么策划便必须得监督影片不会拍砸,若是够商业的导演,还会与策划商量下一场戏如何如何拍才能够吸引到观众。
当然,这不是意味着如果没有了这种味道便无法吸引人了,这毕竟是次要的。
萧然思考的是,在体制方面,香港影坛走上了与好莱坞不同的一条路,即是导演中心制度。
好莱坞则是制片人制度,所有职务都围绕着制片人转,惟有老斯和老卢这样的超级大导演才能够不受干涉。
在最初那两三年里,萧然考虑的是,如何才能够电影创作更自由,更符合港片的处境。
而当他最终认为导演的自由创作胜过一切之后,便基本形成了导演中心制的核心。
“可是,时尚也分很多种,我们想要什么,究竟想要什么?”魏东灵和萧然的相声说得倒是很有意思,巡视了一眼众人,把目光停留在柳春和策划部的新经理程雅雯身上:“小柳,小程,你认为我们应该要什么?”柳春犹豫着,他作为全亚洲最著名的电影制作公司总经理,能力当然是足够的。
可是,魏东灵的问题未免过于笼统了。
程雅雯是韩龙的助手,自韩龙去了环球之后,便做了经理,她想了半天,还是得不出答案。
萧然笑了,剩下的东西将涉及电影,由他来讲,无疑更具有说服力。
他站起来走动几下,来到柳春身后:“柳春,你对香港电影有什么看法?我是指广泛意义上的优缺点!”“够机动够灵活够自由,我想这不是一时能够说得完的!”柳春几乎是不假思索便出了答案:“至于缺点方面,我认为应该是缺乏一种文化,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
到了魅影逐步做大之后,萧然才开始看到更远更广阔的地方,他必须得想出一个更有利于电影的制度。
好莱坞那一套不是行不通,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勒杀了导演的创作欲望。
于是,在90年,萧然逐步构思出导演中心这个制度。
导演、以及策划和制片三大职务,就是这个制度的最重要地方。
导演是作为核心,制片作为策划部指派做前期和管钱的,负责杂务,而策划就属于一种监督职务了。
萧然欣赏的点了点头,能够迅速给出这样的答案,果然是很出色的人材。
香港电影缺乏一种文化底蕴,这是致命的缺憾,亦是港片很隐蔽的优点之一。
香港吸收了来自各国各地的文化,形成一种很独特的东西。
而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东西,才能够造成港片能够在其他国家获得相当欢迎。
因为它本身就有那样一种意味,让人无法抗拒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