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扩张之路 > 第二百三十二章 苦役

第二百三十二章 苦役(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自然这种东西肯定是没法炸城墙的,但是炸炸城门或是碉堡、工事一类的东西还是没问题的,这种土匪山寨的木门自然更是轻而易举。

另一边,虽然不清楚下面的官兵背着一大堆筒子过来是做什么的,但是木墙上的土匪们还是本能的察觉到不能让他们贴上来。所以虽然山口下面的机枪打的很厉害,但木墙上的土匪还是尽可能的探出头去。

一阵枪弹,一连长带着的七个人里倒下了一个,背着的爆破筒也滚落一地。但是这个时候一连长却根本没办法管他,只能带着剩下的人往山寨下面跑去。

到了距离山寨20多米的距离后,一连长对着后面还跟着的几个人大声道。“手榴弹。”

听到他的话,剩下的士兵连忙也从怀里掏出了手榴弹。

爆破筒,顾名思义就是爆破用的。

在一师和二师南下北上的扫平那些依旧终于清政斧的城市时,由于手中的火炮实在是太少了(二师压根就连一门炮也没有),且口径还都是75mm的轻炮,除非运气好,不然想轰塌一般的城墙给轰好久才可以,因此攻城的时候都是先想办法在机枪等火力的支援下冲到城墙底下,然后在用炸药把城门炸开。

这显然也是唯一的办法,毕竟他们不可能学过去一样,用云梯来攀爬城墙,那样的话伤亡也太大了一些。

然而等到宿州和徽州的战役结束后,张颖和柏润山都反映了一些情况回来。比如说针对现有的火炮数量太少,炸药也不太好用的情况,是否可以弄一种比较简便的爆破装备。

张颖和柏润山的这种建议也给严绍打开了一些思路,炸药包肯定是不用想了,那东西单看体积就知道肯定和简便两个字无关。严绍想起的是后世战争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爆破筒,在后世的战争类电影电视里,爆破筒这东西可没少出现过,也给严绍的童年带来了很深的影响——————严绍小的时候电视上经常演一些战争电影,比如说董存瑞什么的,不过话说回来,董存瑞用的好象是炸药包?

趁着木墙上的土匪被枪弹打的抬不起头的机会,一连长和几个士兵将手榴弹往墙头上扔。一阵爆炸后,十多个土匪被从木墙上掀飞了出去。

土匪们可没见过这种武器,突如其来的爆炸顿时让他们陷入慌乱当中。好不容易才从烟瘾中挣脱出来的李二狗更是惊慌失措起来。“哪来的炮?哪来的炮?是不是官兵把大炮给推过来了?”

手榴弹这东西在国外或许还不是很新鲜,但是在国内人们却只知道革命党当初革命时经常甩的炸弹,根本不晓得手榴弹这东西。所以当山寨的土匪们遭到一阵打击后,脑中的第一个想法几乎和李二狗一样,都是官兵带着大炮来了,只有那些站在木墙上的土匪,亲眼看见那些手榴弹扔上墙头,清楚这都是些什么东西。

趁着木墙上土匪们惊慌失措的机会,一连长和手底下的人窜到了山寨大门的位置。“爆破筒,快!”

其实从很早以前中国历史上就已经出现了爆破筒,明末张献忠攻打成都坚城时曾经将一棵巨大的树木掏空,填入火药作为爆破城墙的工具,这可以看作是中国爆破筒的雏形。当然,这种笨重的家伙很难与现代战争中使用的爆破筒相提并论。

现代爆破筒的起源则与战争中铁丝网的使用分不开。当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几位农民在1874年发明了铁丝网之后,这种玩意很快在战争中成了进攻部队不可逾越的障碍。1901年,第二次布尔战争进入到游击战阶段的时候,英**队在南非的草原上架设了6000km以上的铁丝网来对付神出鬼没的布尔游击队。

1904年曰俄战争中,**在旅顺要塞攻防战中更是大量使用铁丝网,再配以机枪、手榴弹等武器,使进攻要塞的曰军尸横遍野。为了能够有效地清除铁丝网,1912年,英国驻印军队的一名工程师麦克林托克()在‘班加罗尔’驻地设计了一款可单兵携带的轻型爆破器材。由于这种爆破器材的外形很像鱼雷,所以取名为‘班加罗尔鱼雷’(**orpedo)。

和手榴弹相比,爆破筒这类东西其实也未必复杂到哪里去。再加上向山就有一家兵工厂,生产步枪、机枪、火炮或许有些困难,但是生产些和手榴弹差不多的爆破筒到没什么问题。

因此很快向山兵工厂就拿出了一批成品来,数量不多,但也给这次出来剿匪的各个营每营分了十几二十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