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六一三章(第3 / 4页)
接到万秋派人送回的消息,丁奉和王翰大喜,随后不再耽搁,率领第一军团主力以及一万多人的金军,快速路,全军急行,赶往建康水师大营。
王翰是金军的军团长。但金军由到下基本全是金人,他这个军团长想牢牢控制全军将士,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而就在这个时候万秋前来投奔。王翰自然非常高兴。欣然接受,将其收入麾下。
万秋其人。不仅冥武高强,而且善于谋略,反应也快,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以前便深得王翰的赏识,后来加入自己手下,更是得到王翰的重用,在众多的偏将当中,他是能排在前三号的将领。
此时王翰派他打头阵,也是出于几方面原因的考虑。
其一,万秋能力过人。可以担此重任,其二,他是赤人,而且一直在中央军任职。熟悉建康一带的环境,行动起来事半功倍,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己麾下的军团自成立到现在,还未曾立过寸功,在竞争那么激烈的金军当中,军团显得太平庸太默默无闻,声望甚至都远不如其后成立的第七军和铁狮军,想保证自己麾下的军团不被其它军团吞并取代,想长久的生存下去,就必须得立功,而且是立大功,这一次,正是最佳的机会,王翰可不想错过。
按照王翰的安排,万秋率领三千精锐先行一步,悄悄离开林庄,直奔西面的建康水师大营而去。
十多万人的军队加物资,让二千多艘木筏在江来回往返了数次,期间赤军完全没有察觉,整个渡江行动异常的顺利。
当然,他们的顺利也是构建在金国水军的痛苦之上,成功渡江的代价是水军损失殆尽,只是对于整体战局而言,这个代价绝对是值得的,水军将士们的牺牲也是有意义的。
悄然无声地控制住林庄后,丁奉打算一鼓作气冲到建康水师大营,和大人的军队汇合一处。不过王翰却认为这么做太浪费这次顺利偷渡的机会,他提议不和大人汇合,而是直取进攻大王的赤军,杀敌军个出其不意,如此一来,也解了大人被困之危。
王翰提出趁着这次成功偷渡的机会,出其不意的直接去偷袭尹良统帅的赤军,丁奉觉得十分可行,不过林庄距离建康水师大营也有百余里的路程,中间密布赤军哨卡,己方十多万人的大军想神不知鬼不觉的直插进去,也不是那么容易办到的,需要周密的部署。
丁奉提议,派出一支小股的精锐打头阵,先把沿路的赤军哨卡全部消灭,为己方大军的偷袭打开通道。
正如王翰料想的那样,万秋对建康这一左一右的环境实在太熟悉了,虽说他未曾参与过江南的布防,但哪里适合或应该安排哨卡,哪里适合或应该布置暗哨,他了如指掌。
由他这个本地通带路,金军的行动也异常顺利,不用探子冒险去打探前方的情况,他仿佛有千里眼似的,只看周围的环境,便可判断出来前方有无哨卡、暗哨,距离己方还有多远,如何接近能悄然无声接近并解决掉。
一路急行军,五十多里的路程下来,万秋率领的三千金军一连拔掉赤军哨卡十五处,暗哨不计其数,竟然没有发出任何的动静,单凭这一点下来,即便换成张不凡来领队也未必能做得到。
而且他不是一路杀戮过来的,对赤军,大多都是以活捉俘虏为主,将其控制起来,扒掉他们的衣服和盔甲,让自己手下的士卒换,顶替站岗放哨的赤军,这样一来,就算有赤军的巡逻队经过,也难以看出破绽。
万秋这边进展顺利,等路程走过大半,他派手下人赶快返回林庄,向王翰和丁奉报信,通知己方的大军可以开动了。
王翰表示赞同,并推荐麾下的偏将万秋为主将,率领三千金军精锐,做为头军。
听王翰推荐万秋,他对这个名字陌生得很,事关重大,他不敢马虎,他试探性地问道:“万秋?可是王翰将军的心腹爱将?”
王翰自然明白丁奉心中的顾虑,他淡然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丁将军尽快放心,既然我敢推荐万将军前往,就必然对他有十足的信心。”
丁奉点点头,他不清楚万秋是何许人也,但他可相信王翰的眼光和谋略,能让王翰如此信任的人,想必也差不到哪去,他应道:“既然王翰将军都这么说了,那就这么定!”
万秋不是金人,和王翰一样,同为赤国出身,而且还是王翰的老部下,当王翰倒戈金国之后,被林浩天调派到新赤国,万秋听闻这消息后,携家带口的逃离赤国,跑到新赤国追随王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