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艰难的工业进步 一(第2 / 2页)
“靠,如今的摊子还真是越铺越大,处处都要人。”邵树德悻悻地说道,“不过那玻璃厂用得了那么多人吗?主要生产什么?镜子还是酒瓶?”
“生产个屁的镜子!”马甲爆了句粗口,说道:“就这破水平,生产出来的玻璃质量还不如人欧洲的呢,气泡多、颜se不纯,怎么去和别人竞争?你别小看人家欧洲,现在威尼斯的制镜技术还是很高的,至少那产品外观就比我们的强不少。况且我们的玻璃结构强度还不是很高,经不起长途海运的损耗,所以镜子的事情暂时别想了,顶多试制几块咱自己内部用着玩玩。要说咱在玻璃工业上的优势,那也就是用模具生产成品,比人工吹制效率高多了,这是一种理念上的领先,欧洲人暂时没这个概念。”
“也就是说,咱如果生产酒瓶的话欧洲人肯定没法竞争。”邵树德若有所思地说道,“政务院不准备生产吗?”
“不准备!”马甲果断地说道。(未完待续。)
“最近在大鱼河南边那个新建设屯垦点上立了个玻璃窑。在一些搜罗的欧洲玻璃匠人的指导下,咱们开始烧制玻璃制品。化工部门不是一直嚷嚷着没有玻璃工业就没有化学工业嘛,这次好不容易连蒙带骗整了些德意志玻璃工匠过来,大家就觉得可以上马玻璃窑了。这不,这就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第一批玻璃制品,前几天发送到各个部门,说是要让大家试用下,看看他们的成果。”马甲说道。
邵树德有些无语,穿越众里这么多人愣是没人能做出合格的玻璃制品来。当初很多眼高手低的人听到玻璃,大口一张“玻璃成分不就是二氧化硅嘛,烧砂子就成”,但是当问及怎么烧、玻璃窑怎么设计、需要哪些原料、需要多高的温度、如何去除气泡、如何去除杂质、如何烧制出无se的或各种颜se的玻璃浆、如何吹制成品时,这些人就不说话了。
在经历了最初的几次失败试验后,执委会便熄了这个心思。加上资源实在紧张,于是便只保留了一个人数很少的玻璃研究小组继续研究试验,资源重心开始向别的地方倾斜。中间由于战争或各种原因,研发工作也一直断断续续,一直到今年年中时,玻璃研究小组仍然无法研制出合格的玻璃制品,整个小组几乎成了一个笑话。
最后还是贸易部门救了他们,他们通过贸易伙伴从战乱频繁的北德意志地区花大代价搜罗到了一些玻璃工匠,然后带到了东岸。
这些德意志匠人们一道来便展现了他们的价值。在他们的指导下,穿越众的研发小组成员们从海中捞取了大量的植物,晒干后焚烧成灰,获取了不纯净的苏打(碳酸钠盐)。然后将这些苏打与石灰石、河砂混合在一起煅烧,烧得的玻璃浆在经充分搅拌去除部分气泡后,用吹管吹制成各种形状的容器。至此,整个玻璃生产的流程算是结束了。
不过别急,这里还有一项难处。那就是吹制玻璃也是一项技术活,不是说你随便吹吹就能得到想要的形状的。这里面需要大量的试验,积累足够的经验后才有可能吹制出合格的形状来。这不,就连那些德意志匠人中也只有一两个能吹制出合格的产品。
好在穿越众们也不笨,我没有经验,掌握不好力度,吹制不出我想要的形状来,但是我有偷懒的方法。他们找大鱼河兵工厂用水力锻锤压制出了一批铁质模具,每个模具的形状、尺寸都是严格设计好的。比如化学实验要用的玻璃量杯、试管、曲颈瓶等容器的尺寸都是需要严格一致的,不然的话你复原别人的实验可能就会失败,因为容积都不一样。
有了这些标准化的铁质模具,穿越众就能够生产出任何想要的玻璃制品,比如量杯、试管、蒸馏瓶、酒瓶等器具,大规模的化学实验也就成为了可能。从此,化学部门终于也可以敞开来做实验,复原部分技术了。他们之前申请经费高价订购了一套天然水晶打制成的实验器具(乌拉圭、巴西盛产水晶),这套器具被当做传家宝一样在各个小组之前流动使用着。如今玻璃窑的正式投产,总算解决了他们的窘境。
试制成功后,玻璃小组的成员们将首批产品送到了执委会和政务院的各个部门使用,美其名曰扩大影响力。
当然,他们的努力也不是没有成效。执委会和政务院终于决定在原玻璃窑的基础上投资兴建一间正规玻璃厂——河南玻璃厂。该玻璃厂位于大鱼河南岸新建的河南堡(隶属于东方县),该堡目前只有居民两百多人,大部分以伐木为业,少部分务农。玻璃厂兴建起来后,大约会新增数百名工人以及家属,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