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四百七十章 冷冻和麻醉

第四百七十章 冷冻和麻醉(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而在经过最近一年多时间的研发后,目前乙醚冷冻机的原型机差不多也已经完成了。这台由一机厂设计生产出来的装备虽然傻大黑粗,但基本功能还算是勉强达到了。相信随着今后市场的极力需求和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冷冻机的技术和使用前景也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同时对牲畜较多的新大陆国家而言,这种发明几乎可以称之为跨时代的,因为新大陆明显过剩的牛群在旧大陆可是很抢手的,大牧场主们注定要因为这项技术的突破而大发一笔横财。

不过这些都是远期愿景了。冷冻机的完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此外如何把冷冻机搬到船上——关键的一步——才是技术人员们需要继续努力攻关的地方。在这些解决以前,乙醚在东岸的用途依然只能限于外科手术的全身麻醉。(未完待续。。)

生产过程到了这个地步基本上可以说已经获得初步成功了,不过刘睿等人显然还不满足。他们又在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修修改改,添了个精馏塔,以进一步提取冷凝器混合液中的乙醇和乙醚,提高乙醇转化率和利用率,经济效益还是相当不小的。

刘睿等人设计的这个生产工艺依然较为原始,转化率大约在一半左右,远不如后世,但已经超过自然科学研究院化学所一干领导们的预期了。因此,这次他们对于在北方化工厂内投资添置新的乙醚生产线非常感兴趣,而这当然也脱不开刘睿的大力活动。

此时这条生产线已经调试过一两次了,断断续续生产出了一些纯度不是很高的乙醚(能凑合着用),而今天则是第一次连续生产的日子,全车间上下此时几乎差不多都到齐了,刘睿显然是最后几个抵达这里的人之一。

来到车间的刘睿先是仔细检查了一下设备状态,然后又询问了一下各工位点的负责人——没办法,他们都是从别的车间调过来的——在确认一切都就绪后,他挥了挥手,下令正式开始连续生产。

生产过程一如既往,只不过这次是连续生产,各道工序生产出来的半成品没有经过停顿就进入了下一道工序,因此其成品的纯度还是相当高的。当最后一道工序的负责人给刘睿拿来一瓶装在玻璃瓶内的透明液体后,刘睿矜持地笑了笑,然后嘱咐下面人测算成品浓度、计算乙醇的转化率,当然还有就是核算生产成本。

刘睿夹着公文包匆匆走进了北方化工厂的大门,门口站岗的几名内务部警察立刻起身立正。他是这座工厂技术部门的主管之一,也是这家大型企业不多的几个实权人物,作为穿越者、前中学生的刘睿已经在这家工厂工作了十多年了。

不过这十多年的生活就他自己看来,多少有些虚度。首先是在他们手里,产业化的化工产品很少,部分原因是此时国际上没有这种产品的市场,部分原因是他们缺乏专业的知识和设备。当然没有进行产业化不代表他们什么都没做,至少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他们已经搞出了相当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保密级别都是绝密级的,其中任何一项秘密泄露出去都可能会在国际上掀起巨大的波澜。特别是在某项化学产品泄露、执委会特批处死了数名涉案的本时空研究人员后,现在就连这些实验室间进行的产品复原行动都已经被暂停了,因为执委会不想这些黑科技被欧洲人所掌握,那样对东岸来说绝对是巨大的灾难。

东岸没能力大规模生产,可不代表欧洲人也没这能力;同样,东岸没能力发扬光大的东西,不代表欧洲佬也没这个能力,这可不是能随随便便开玩笑的。

在国力弱小的时候,如果东岸祭出与自己实力不相称的黑科技,那么绝对是取死之道。尤其是那些从外表就能看出虚实的国防科技,如米尼弹等等,谁要是擅自装备部队那就更是可能担上严重的政治错误。其风险不可低估。

但是若是在自己所研究的知识领域内。偶尔出一些民用的实用小技术。那么就无伤大雅了。比如刘睿今天来到的这个车间就是,这个车间生产一种无论在医疗上还是其他方面都有很大用处的化学产品——乙醚。

不过这最后一步显然是有限多余了。因为在刘睿等人看来,如今东岸对乙醚的需求还是较为广阔的,大体上还是两个方面,即医用和冷藏。

医用方面主要是指作为麻醉剂。这在外壳手术方面需求非常大,目前东岸在进行外科手术时唯一的止疼、麻醉剂大概就是鸦\片了,而这种药物在这种场合下显然也只能起个安慰剂的作用,效果有限。不过乙醚就不同了,它真的能够致人进入昏迷麻醉的状态,而且副作用极小,作用还是相当突出的。

不过如果单论经济效益的话,乙醚最大的应用场合显然不是医用,而是工业用,即作为冷冻机的冷媒。冷藏法在如今的东岸尚处于非常低级的阶段,即东岸人习惯将冬天的寒冰储存在密封、隔热良好的地下冰窖内,然后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使用,这被称做自然冷藏法。与自然冷藏法相对的是人工冷藏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一种冷媒(乙醚、氨水等)将一个物体的热量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身上,而依据此原理制造出来的机器就是冷冻机了。

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冷冻机,大概属于1857年的哈里逊式乙醚冷冻机了,当时人们使用这种机器成功地从页岩油中提取了固体石蜡。后来人们又挖掘出了更多的用途,比如冻结地下水以使人能够更好地挖掘煤炭、比如将一船冻肉从澳洲运到伦敦等等。到了后来,人们更是纷纷建立了冷藏工厂、冷藏船等设备,至此,国际间的冻肉(主要是鱼肉和牛羊肉)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澳大利亚,这个英国的殖民地大量向本土出口羊毛和冻肉,大发了一笔横财。

东岸人在乙醚刚出来的时候就开始研究这种冷冻机的技术了。原理大家都明白,但怎么设计、生产可就两眼一抹黑了,因此没办法之下只能一切从头开始,自己**研究怎么搞出这玩意。设计生产的任务自然是交给万能的第一机械厂了,这个厂的产品类别可谓是五花八门,此时也不差再多一个冷冻机项目了。

乙醚这种东西怎么制造原本东岸人也不甚清楚,或者说他们只是隐隐约约知道一点大概。后来在自然科学研究院拨出的部分资金和人员的攻关下,这项技术于45年的时候终于获得了初步成功,然后自然科学研究院撤掉了部分研究人员,转而攻关其他科目,剩下的少量技术人员则开始完善该项技术的细节,同时研究如何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这种东西。

在又经历了三年时间的完善后。由自然科学研究院化学所的高级研究员刘睿领衔的课题组终于是提出了一项比较成熟的生产工艺。而且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研究所内的微型实验线上试生产成功,如今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种生产工艺复制到规模更大、意外因素更多、更不好控制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线上,以使其能够量产乙醚这种东西。

说实话,乙醚的生产原理相当简单,无非就是乙醇在hzsm-5或浓硫酸做催化剂的情况下脱水生成,即两个乙醇分子加热脱水生成一个乙醚分子和一个水分子,此外还有少量的乙烯生成。不过这个反应过程说来简单,但难点也是不少的。比如生产过程中反应的温度控制、催化剂(硫酸)的添加速率和比例、尾气的吸收等等,当然还有反应设备的制造与生产。这些都是相当要命的事情,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这些实际困难。

华夏东岸共和国自然科学研究院化学所前前后后就花了很多年来一一解决这些问题,并最终在近期获得了初步成功,北方化工厂(目前主要产品为硫酸和纯碱)的乙醚车间及其生产线也正式成立。刘睿及其科研课题组作为乙醚的发明人和专利权受益者(乙醚50%的专利归投资方即自然科学院化学所所有,另50%归属科研课题组所有),同时也是新成立的乙醚车间的技术顾问,此刻自然是来到了车间内为生产进行着准备。

他们设计的生产设备并没有很复杂,简单地来说,就是一个玻璃反应釜、一个加热器、一个热交换器、一个冷凝器、一个分离槽、一个精馏塔。大致原理是经过预加热的乙醇在浓硫酸(通过热交换器交换外界热量)的催化下脱水,形成乙醚、乙醇、乙烯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这股混合气体随后进入冷凝器内降温,然后经分离槽分离出液相乙醇(溶于水)和气相乙醚(微溶于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