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四十四章 北伐?

第四十四章 北伐?(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罢了罢了,只能尽人事了。顺若若铁了心要北伐,也只能由着他们去了,顶多尽力阻止一番。看他们如今这情形,国内经济一团糟的,未必就能使出几分力量,北伐失败的可能性比成功高多了。当清国襄阳大营那二十万人马是摆设么?灭噶尔丹之后,大部分军队就已经归建,清国还不会傻到全力西征策妄阿拉布坦。

也许,等顺国北伐碰了一鼻子灰之后,东岸人再站出来“晓之以理”,他们才能更听得进去吧。反正能拖一天是一天吧,即便未来拖不住了,两国爆发全面战争了,那时自己多半也早就拍拍屁股走人了,怕甚?中国大陆体量这么大,未来会怎样,谁又能说得清楚呢?现在也许只是官员和读书人要求统一,未来搞不好军人和商人也要求统一,那时候谁又能真正挡得住呢?走一步看一步吧,反正中国周边已经修好防火墙了。

这两人,其实都是朝中两派的代言人,他们吵起来,基本上也就意味着朝中意见不一,非得皇帝李来亨亲自做决定不可。但李来亨已经年老,是否还有当年的雄心壮志北伐,说起来也是一个问题。

东岸人也曾认真分析过清、顺两国的实力。清国地域辽阔,人口接近六千万,顺国连南方都未统一,人口只有两千多万,在这一项上就差了好多。但顺国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工商业相对发达,政府财政收入每年都在增加,再加上他们是汉人政权,无需像清廷那样分心所谓的满汉大防,因此两国间真正的实力没有人口差距那么悬殊,清国综合国力大概只有顺国两倍的样子。

当然了,两倍的国力差距,说实话已经很大了。顺国之所以能存在,除了靠着地利优势之外,最大的因素便是东岸插手干涉了。如果东岸不支持顺国北伐的话,哪怕大顺出动二十万兵马,拼尽国力,能否突破汉中、襄阳一线仍然是个大大的问号。

其实依东岸人的本意,清、顺两国和平共处那是最好了。打什么打?打仗是消耗财富的事情,不但要死人,生产秩序也会被打乱。到了那时候,东岸人去哪里收粮食、收茶叶、收丝绸、收棉纱?日子还不如就这么过下去了,南北朝并立,东岸人两边都做生意,居中调解,增强影响力,反过来再促进生意,岂不美哉?

只可惜啊,世间事岂能一直如此完美?中国历史上统一和分裂的时间虽然差不多各占一半,但即便在分裂时期,各个政权却也一直在想着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如今南北朝并立,顺国又非南宋那种甘心偏安一隅的政权,有心一统天下其实也很正常。就是北朝满清,即便是捡了半个中国,他们也还不满足,一直以南下攻灭明、顺为己任,这统一的执念可是非常强的。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东岸人要想说服两国领导层长期保持和平,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今天顺国不北伐,明天清国也要南征,东岸人撑死了只能拖延,却不可能阻止,因为这不符合天(士)下(大)人(夫)的价值观。

“唉,刚刚和平了没多少年,天下就又要起纷争了。李先生,这大战一起,对你们的生意可大有妨碍啊,你们可要想清楚了。”谢言非看了看李难先,眉头紧锁道。

他这话的意思其实很明了了。那就是战争对你们生意人没好处,不但商品流通要受限,还很有可能被派捐甚至是夺家产充军需,因此赶紧发挥你们的影响力,力阻战争的爆发。

李难先人精也似的,又如何听不出谢言非此话中的真意?只是他也有苦难言。顺国的商人地位确实比较高,但说到底仍然比不了武夫和读书人。这些大人物们之间的争斗,他一介身份可疑的东国买办,又如何敢牵扯进去?还要不要命了?只是这话又不便对谢言非明讲,因此他只能唯唯诺诺,表示会努力活动一下。

谢言非不是不通世事的人,自然听得出李难先话中的敷衍之意。不过他也没什么不满,生意人嘛,自然是这样蛇鼠两端的。这无关其他,只因他们已钻在了钱眼里,一切以利润为重。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今的远东诸藩,又何尝不是经济挂帅,钻在了钱眼里呢?就连本土中央政府,如今都把远东诸藩看做是下金蛋的母鸡。以前他们还多多少少给点补贴呢,现在不但没一分钱补助,相反每年还要抽税几百万,这政策早就变了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