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历史遗留问题(第1 / 1页)
今天的即墨火车站,就拥挤着第一批出发前往海外的军户移民。他们一共五百多人,将乘坐火车抵达胶州港,然后乘坐一艘黑水运输公司的大型机帆船,前往印度西北部的第乌、浅岛、果阿等地。
这个时节,海面上刮东南风,传统船只不太容易南下。不过时间紧急,也没别的办法了,机帆船如果找好洋流的话,靠着本身动力,也能维持3-4节的航速,这在航海上面来说真的不算慢了。
而在烟台港和威海港,诸如此类的事情也在陆续发生。他们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很多回忆的逐渐丧失。从最早的翟从谔、秦尚行、王家忠,再到后来的孙守正、陈之龙、董学礼、谢迁、丁明吾、杜冲、牛成虎,再到伴随着东岸崛起的陈全忠、董大郎、牛贵、丁大兴、博格丹、胡兴邦、谢振等新一代,东岸人在远东的军事力量终于完成了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最终清算,前后历三十多年,很多部队已经传到了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真的挺不容易的。
早年最先裁撤的翟、秦、王三部,已经星散各处。他们的后人,有的生活在大溪地,有的生活在澳洲,有的生活在新华夏,当然也有去本土的,为东岸人在全世界的开拓和镇守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也为自己、家族甚至是民族开拓了更多的生存空间。从这个角度而言,其功劳甚至还要更大一些,毕竟占下来的那些土地一点做不得假,也许一两百年后,全世界的华人都要感谢他们的付出。
已经白发苍苍的董大郎今天也来到了车站,默默地看着这些人的离去。他的部队改编较早,本人也进了东岸的陆军系统服役,最后以预备役少校的军衔退役。晚年定居蓬莱,这次来即墨,纯粹是看望老朋友,没想到看到了眼前这一幕。
即墨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最巅峰的一刻,应该是在战国后期的即墨之战了。田单凭借火牛阵大破燕军,复国成功,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诚然,古时的即墨县与如今东岸治下的即墨县在位置上有一定的偏差,但这并不妨碍今日之即墨继承其历史上的一切,当地人依然以这段历史为荣,登莱文化厅拨款重修的即墨县志里也郑而重之地将这段记了下来。
即墨县现有七万多人口,其中包含一万三千多军户子弟。军户是世袭的,每位军户到年龄退出时,都要指定一人从军,以保持部队员额数量不变。即墨原本是新军第四师陈氏家族的防区,该部共有三千官兵,是早期护卫胶州港及驰援胶莱新河防线的重要力量。
但随着东、清两国签署和平协议,登莱多年无战事,这些处于半独立状态的武装力量就显得很扎眼了,历届登莱政府都在想尽办法削藩,以自己新组建的部队取而代之。而裁汰下来的军户子弟,部分本地落户,成为农民,部分输送到其他各个殖民地,比如当年举家南下前往文莱的掖县第七师丁氏所部。
即墨县的第四师(首任师长陈之龙,防区初为宁海州)、胶县的第八师(首任师长杜冲,额兵3500人,防区初为招远县)、黄县的第九师(首任师长牛成虎,后传位于牛贵,额兵6000人)大概是最后一批被裁撤的部队了。而在他们之前,第五师(首任师长董学礼,后传位于董大郎,额兵5000人,防区为蓬莱县)、第六师(首任师长谢迁,额兵5000人,防区为威海),则早已被改编、裁汰殆尽,完成了历史使命。
其实这些年来,他也挺想念他家的第五师远走他乡的那部分人的。当年鼎盛时期,全师上下官兵连家属算在一起接近两万五千人,后来在十年间陆陆续续走了一万多人,少部分去了东岸本土,其余则分散在新华夏岛、层拔岛、第乌、浅岛等地。大部分老兄弟从此就断了联系,但也有少部分人通过漫长的远洋邮政系统与他保持着书信联系。听说日子过得都还算可以,那些地方物产挺丰富的,土人也暗弱,他们靠着手中的刀枪抢得了不少利益,为子孙后代挣下了大把家业。
只可惜在当地出生的新一代对登莱老家没什么眷恋了,这让他稍稍有些感伤。其实想想也正常,他们只会把自己出生的地方视作家乡,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回忆都留在出生的地方,以后就是两路人了,这也是大多数移民所经历的过程。
董大郎听说本土开始批量装备的大型轮船航速很高,安全性也不错,以后洲际海上旅行会变得越来越流行吧,这或许也有助于加强故土与新殖民地之间的联系。只可惜他本人快七十岁了,身体不允许他再冒险做远洋航行。不然的话,搭乘一艘大型轮船前往各个殖民地走走,看看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拜访下老朋友的新家,岂不美哉?
轮船还是太慢了!董大郎稍稍有些遗憾,要是有一种更快的交通工具,可以在数小时内把人从登莱运到南洋、澳洲、印度的话,那就太好了。以后,天冷的时候,可以去那些地方过冬,天热的时候,可以去满蒙避暑,若有较长的假期,甚至可以到本土走走看看。反正各个地方都是自家人占住的,语言相通,习俗相通,饮食文化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旅行起来应该不会有什么不便。在一个地方住得不舒服了,可以去另一个地方重新开始生活,没有需要融入异族文化的成本和不适感。这样的生活,确实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即便董大郎自己可能享受不到了,但子孙后代可以,那也很值得高兴。
走吧,走吧,都走吧!这最后一批小六万人,去了远方,得给老子发展成六十万人、六百万人,将那些土地牢牢占住了,并建设成自己美丽的新家。完不成这个任务,那都是不肖子孙,没啥可说的!给你机会你不中用,你还能干啥?
第四师现任师长陈宁,其父陈全忠,祖父陈之龙,都曾为东岸政府立下过汗马功劳。对于这些“从龙甚早”的有功之臣,裁撤时自然不能一味用强硬手段,而是软硬兼施。首先,你钱要给足了,这是最基本的。毕竟,你都让人家离开故土,到南洋甚至印度那种烂地方打拼了,钱和物资要是不给足,那也太失人心了,部队早晚带不动。
其次,到了殖民地后,要给人家特权。就像早年在登莱做的那样,不说给地盘和军队吧,这商业上的特权是必须要给的,而且地方政府招募人手时也要尽可能从他们家族的子弟中考虑。海外殖民地,危机四伏,情况复杂,这些过去的登莱军户子弟,可以说是东岸人最放心的铁杆部下,如果他们都得不到优待,地方工作还怎么展开?
最后,人家在当地扎根后,如果有子弟前往本土或其他殖民地求学、做生意,也要适当给予便利。这都是他们应得的,他们祖辈早年在形势还一片朦胧的情况下就投靠东岸人,这点情分还是要记得的。
第四师三千官兵及家属一万多人,按人头算,平均每人可以领到一次性发放的补贴五十圆。这都是东岸农业银行和台湾银行出具的金圆券硬通货,搬迁前发放,绝无短少。而在抵达移民目的地后,他们每月还可以领两圆钱补贴,最多可以领24个月,由登莱开拓队及接收地政府共同负担。此外,他们在当地可以免费得到一块标准大小的土地,每人最多可以贷一千圆的款子,五年内免息。
这些条件,算起来也非常不错了,至少比当年先期搬往文莱的那帮人强多了,第四师上下也说不出什么话来。登莱开拓队政府这些年来,在给海外殖民地输出人口这件事上,确实让人心服口服。自己送出宝贵的人口,承担最多的成本——不仅仅是经济成本,还有社会成本——耽误了自家的建设,繁荣了他家的经济,真无愧于远东、南洋各东岸殖民地心目中的“长子”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