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遗忘之地(第2 / 2页)
这套系统到目前为止运转还是良好的。内陆的小麦、高粱和玉米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开普敦港,往来贸易的各国商人及印第安人、梅斯蒂索人全赖此生活,且价格便宜,几乎可以和本土粮食打擂台。
桑切斯船长来过开普敦很多次了,对河中地区的经济模式有一定了解。内陆地区嘛,富裕是不可能的,但维持一个还算过得去的生活水平却不成问题。新华夏经济作物满地都是,全靠进口粮食生活。津巴布韦高原的农业区还没到发挥实力的时候,连带着黄黑分界线几个新生国家和义成地区都要进口粮食。这些粮食哪来的?河中内陆的旱作农业区啊!
怪不得河中地区一直要向干旱内陆修铁路呢。一个确实是便于控制内陆,怕当地百姓被遗忘了,滋生不满;另外一个呢,怕是也有沟通南非东北部发现大量金矿的地区,卖粮食和肉制品过去的意思。反正目前义成地区行署基本上已经不开发内陆了,全部精力都被放在了北方,河中地区行署的这小算盘,确实打得够可以的!
当然了,开销其实远远不止三十圆。是人就要吃饭,要喝水,这也要钱哪!好在开普敦有个运转良好、生产力发达的腹地,可以提供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盐在内的一切生活必需品。
在这个发达的物流供给体系中,沿海铁路(原河中铁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条铁路西起重要河中老城及重要港口大圆港,在河中县高达乡交汇后,穿越东山山脉,经天雄县、历山县、期思县最终抵达永定港(位于后世东伦敦附近)。
而在尤宁乡那边,他们还修了一条支线,经北威乡、文殊乡、钟山镇、先锋乡,一直抵达三河口乡。这一段目前已经全线贯通,预计未来还会进一步向北延伸,即经河尖乡抵达南坝乡,然后修一座铁路桥,继续往东北方向延伸。
这条支线的修建,最初是出于战争目的。但在建设北方数县多年之后,局势已经稳定,铁路的军事色彩日渐降低,开始越来越多地服务民间经济发展。特别是行经的多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生比较穷困,这条铁路居然还被赋予了“扶贫”的神圣使命,这倒是最初的修建者所没有料到的了。
不过战争还没有结束。南非是东岸人预定的本土,对黑人残余势力的打击从来没有止境。这不,在将北方多个流放监狱开拓地全部慢慢正规化之后,东岸人又往东北方拓展了相当的领地,并新设了多个定居点,分别是:承高乡(位于后世特龙普堡附近)、马井乡(位于后世咖啡方丹附近)、太宁乡(位于后世金伯利附近)、恒固乡(位于后世库鲁曼附近)、大石乡(位于后世史密斯菲尔德附近)、通和乡(位于后世格雷夫人镇附近)、进东乡(位于后世詹姆斯敦附近)、景朔乡(位于后世昆斯敦附近)、永初乡(位于后世斯塔特海姆附近)。算上之前的永定乡,又是十个乡镇。
这十个乡镇,目前已经迁移了三万余人定居垦荒,经济上以农牧业为主。南非内陆的发展,说实话成本一直很高,原因就是干旱。故东岸人每至一处,必然要修建道路,打井取水,建设水库及附属灌溉水渠,比其他地方艰难多了,堪称花钱如流水的典型。
就像先前几个转正设县的原罪犯流放地,如西塘县(下辖西塘镇、北岭乡、三河口乡、苦儿沟乡)、北塘县(下辖北塘镇、夹口乡、茅村乡、河尖乡)、红原县(下辖红原镇、乐园乡、三堡乡、流沙滩乡、新岭乡)、东寨县(下辖东寨镇、草滩乡、武阳乡)、军粮城县(下辖军粮城镇、石坝乡、南坝乡、幸福乡、黑云乡),这么多年下来,平均哪个县的身上没砸上几十万?这钱可海了去了,却还不得不出,否则内陆地区发展滞后,最终头疼的还是河中地区行署。
这些内陆干旱地区的县乡,说实话是真的艰难,但也锻炼出了吃苦耐劳的百姓,使当地人养成了百折不挠的性格。此次与西班牙大战,河中地区这个拥有十多个县、百万人口的地方也出兵五千余人,承担秘鲁一带的作战任务,据说打得有声有色,比本土很多富裕地方的县保安团还要好呢。
河中地区行署目前的扩张已经到了瓶颈。本土将南非一分为二,西半个归河中,东半个归义成,虽然没明确具体的边界线——事实上也没法明确,毕竟中间还有少量土人生活着呢——但大家都知道,抢着设立一些定居点是可以的,但空间已经不大了。也正因为如此,在沿海地区发展得差不多之后,地区行署方面就一直在通过大型基建项目及财政转移的方式发展内陆地区。开普县是富得流油的地方,发展内陆,自然也出力最多,这是毫无疑问的。
河中地区的发展模式,目前基本上也已经定型了。沿海发展捕鱼及海产品深加工、建材、五金、纺织、皮革以及利润丰厚的转口贸易,内陆干旱地区发展畜牧业及节水农业,半干旱地区发展旱作农业,总之就是为沿海县份提供粮食、肉类、皮革、羊毛及诸如花生、芝麻、向日葵之类的经济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