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266章 利益共同体

第266章 利益共同体(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船厂如此,其他产业差不多也照此办理,只不过合作对象不同罢了。总之一个宗旨就是,将尽可能多的人拉上自己的战车,结成利益共同体。尤其是暂编第一师、暂编第二师(即将由华埠武装、日籍敢死队和登莱军户子弟改编而成)这种坐地户,更是要牢牢绑定。他们不会办厂的,教他们办!没钱做生意的,给低息贷款!只有利益一致了,东岸人在吕宋的统治才会稳固。

东岸人也给葡萄牙人罪恶的黑奴贸易添了一把火。仁军贸易公司这类早期从事灰色贸易的企业就经常到安哥拉购买黑奴,然后给东岸本土及海外殖民地提供“工具人”。在那段生意火热的年月里,葡萄牙人在大西洋沿岸依次开辟了新里东杜(后世孙贝附近)、安布里什两个港口,专门用做黑奴贸易。这两座城历史上分别到1767年和1855年才建立,但为了规避东岸法律(后来东岸政府发文禁止了黑奴),葡萄牙人专门给东岸商人提供了这么两个偏僻隐秘的小港,服务可谓周到。

不过,黑奴贸易到底是邪门生意。在东岸政府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一开始是本土禁止,后来扩展到海外殖民地),安哥拉也只能慢慢和东岸经济脱钩,因为他们始终无法放弃这种一本万利的生意。而且当地的经济模式也已经成型,在生意还能继续做下去的情况下,根本没动力转型。于是,就这样喽,除了少量捕鱼业之外,基本被排斥在东岸经济圈之外。

与葡属非洲殖民地相比,葡萄牙人在亚洲的殖民地就要“可爱”多了。他们提供了第乌这个据点,让东岸人获得了印度贸易的门票。在那个莫卧儿王朝还算强盛的岁月里,这张门票还是非常管用的,让东岸人省了很多精力。随后,他们占据的帝汶岛又“不明不白”地落到了东岸手里,目前看起来虽然是东、葡殖民势力共存于岛上,但实际上是东岸人在主导各种事务,葡萄牙的果阿殖民当局已经事实上放弃了对这个岛屿的管辖,毕竟他们连果阿都快要没法完全控制了呢,说起来真是一件伤心的事情。

当然了,在亚洲,东岸人留给葡萄牙人的并不全是伤心,也有快乐。比如,他们就帮助葡萄牙人保住了澳门这个小据点,同时允许葡萄牙商人在当地甚至北上宁绍、登莱拿货,赚取一定的利润。另外,葡萄牙商人在文莱港也有一定的商业优先权,未来整顿完毕后的吕宋岛、棉兰老岛也会给予他们相当的商业利益,葡萄牙人对此还是相当满意的。

尤其是吕宋岛,葡萄牙人对此寄予厚望。为此,在孟加拉湾一带经营困难的葡萄牙商人开始纷纷涌入马尼拉,打算在此焕发第二春。尤其是与东岸关系密切的平托家族,因为拿到了东非运输公司二级代理人的缘故,野心颇大,都打算开通马尼拉到新华港的贸易航线了。

说实话,葡萄牙王国和东岸的关系还是比较不错的。

几十年来东岸国力快速崛起,如日中天,作为海外利益较重的葡萄牙王国,只要不是眼瞎,都能看得到发生在南大西洋、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的一切。要想保留他们在南美洲、非洲、亚洲的那一连串的殖民点,没有东岸人的首肯,那是千难万难的。

葡属巴西就不说了,经济已经和东岸本土深度绑定,当地的大小商人和地主们拼命地压榨黑白奴隶,将各种农产品输送到东岸销售。他们的价格是如此之低,以至于支付了进口关税之后仍然低于东岸本土自产的,让顺化、新华夏等地的本土商人们愤恨不已。他们联合了起来,在各县每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中提议对来自葡属巴西的“不道德”商品进行调查,理由是当地种植园里采摘可可的奴隶一辈子都没尝过巧克力,是极其不人道的,必须尽快改善奴隶的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不然就限制进口。

这些利益受损商人们的建议自然只能当做一个笑话。现在做葡属巴西热带商品进口贸易的商人也很多,已经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团。比如曾经搞黑奴贸易搞得飞起的仁军贸易公司,现在主营业务就两大块,一是在本土与义成港之间来回运输印第安人,一是在葡属巴西和本土之间来回贸易,前者是政治任务,赚不了什么钱,后者利润率超高。想想看吧,一船机械零件、五金器具、建材百货什么的运到累西腓或圣萨尔瓦多,再拉回来咖啡、可可、橡胶、坚果、苏木等本土需求量极大的产品,这要赚多少钱?你对巴西农产品实行进口限制,就是和我们过不去,老子坚决不答应!

莫桑比克与新华夏和义成之间的贸易也颇具规模。粮食、肉类、皮革、腰果、椰子、棕榈油、木材、象牙——唔,可能还有一些黑奴,但去向不明——等商品的进口量每年都在增长,大型托拉斯垄断企业新华夏粮油公司与莫桑比克的赞比西主妇们签有长期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共赢,一同发展,关系还是非常不错的。

这条航线从马尼拉出发,经文莱、马六甲、果阿、第乌、塞拉莱,到葡萄牙王国控制下的摩加迪沙、蒙巴萨岛,最后终点是新华港。可以看得出来,这条航线是各种意义上的黄金航线,中国商品、东印度群岛商品、印度商品、阿拉伯商品、非洲商品及东岸商品都涉及得到。如果是后世股市炒作概念的话,这绝壁要涨上天不解释。

而葡萄牙人之所以能在这条航线中分得一杯羹,与他们在东、西战争中出钱出力是分不开的。在吕宋岛的战场上,印度洋支队第一大队五百名黑人士兵就是来自葡属莫桑比克,他们目前正与来自义成港的五百梅斯蒂索人(第二大队)、西北印度的一千名士兵(第三大队)一起,对吕宋岛北部广大的乡村地区进行扫荡。而蒋氏兄弟的暂编第一师在招降了三千余菲律宾裔西班牙殖民军团官兵后,也开赴南方,扫荡群丑。以台湾陆战营、敢死队、华埠义勇军为核心的人马则坐镇马尼拉、甲米地一带,总揽全局。

葡萄牙人在这场战争中出了力——虽然来得晚了点,但到底来了——战后自然要论功行赏。贸易航线的许可是一回事,甲米地造船厂的入股许可才是重头戏。这艘接收自西班牙人之手的船厂大体保存完整,随后海军第三舰队又从防城港的修船厂调拨了一部分技师过来。但这还不够,甲米地厂之前只能造马尼拉大帆船,那不过是一种两百多吨的风帆船,距离东岸人的要求还很远。

没说的,台湾银行、黑水造船厂也相继被引入进来,经过一番激烈的台前幕后的博弈之后,新的甲米地造船厂的股份大致分为四大块,其中:黑水造船厂占股25%、马来亚管委会占股25%、台湾银行占股25%,剩下的25股份,则面向市场公开出售,捷足先登的葡萄牙人自然获得了其中很大一份,大概有10%的样子,印度的巴吉也获得了5%,最后10%则被蒋氏兄弟、华埠宗族领袖瓜分,当真是人人有份,谁也没落下。

甲米地造船厂,在引入全新的技术和管理之后,背靠高速发展的吕宋、棉兰老岛、文莱、马六甲乃至廉梧管委会辖区,未来赚钱简直是一定的。别的不谈,光是第三舰队及台湾银行的商船队定期维护保养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日后肯定还有相当多的订造新船的业务,这生意绝对差不了。

安哥拉与东岸之间的贸易少一些。可能是当地的葡国殖民官员水平的问题吧,这些年一直没发展出什么像样的拳头产业。不,拳头产业严格来说是有的,那就是黑奴贸易。与东岸、英格兰这种旨在扩张土地,然后从土地上获取收益的殖民模式相比,葡萄牙人其商业属性要更浓厚一些。以葡属安哥拉为例,多年来他们所在的就一直是两件事:第一、卖武器给安哥拉内陆的土著王国,挑唆他们互相厮杀,然后获取奴隶出售;第二、土著们不打或打不动了,那么葡萄牙人就亲自上阵,抓捕奴隶出售获利。

这从他们在安哥拉一带的扩张就可以看出端倪。

早在1560年的时候,他们就到刚果、安哥拉一带登陆,从土著势力手里买黑奴。1575年的时候,更是亲自上阵,建立罗安达城,作为奴隶贸易的集散点。这个时候他们一边买,一边主动出击,攻击土著部落,并在1583年建立了马桑加诺城,相隔不远的栋多城也随后建立,将奴隶贸易的黑手深入到了人口稠密的宽扎河沿岸。

安稳的奴隶贸易进行了接近二十年,1604年的时候,渴望利润的葡萄牙人沿着宽扎河上溯,扩张到了坎班贝,在此筑城设寨,抓捕黑奴。而在南边,1617年他们建立了本格拉城,开辟了抓捕黑奴的“第二战场”。

1671年的时候,因为土著无法再提供奴隶,葡萄牙人于是发兵灭了东面恩东戈王国,在其王都旁边建立了蓬戈·恩东戈堡,自己抓捕奴隶——既然你不愿出售黑奴(一般是部落战争俘虏),那么我们就亲自动手好了,不用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