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投资哲学(一)(第1 / 1页)
马来亚管委会治下现在有了超过十七万汉民(日、朝裔也计算在内),可预期的未来发展也会一帆风顺,台湾银行的布局,是注定不会打水漂的。
此外,这里还常年生活着超过三千名来自各国的批发商人及帮工、贸易代表甚至是游学人员。马来亚管委会在文莱开办了两所学校,其一是文莱陆军士官学校,其二是文莱商学院,是笼络东南亚土邦贵人子弟的工具,两所学校各招收两百多名学生,在附近这一片的影响力逐年增大。
这么点人口,虽然中产阶级比例很高,但还是有些令人发憷。台湾建筑公司在左思右想后,大规模削减了三期项目的规模,最终决定建设六十套公寓和二十套别墅,并且未来十多年内可能都不会再投资本地市场了。
他们现在的兴趣,已经转向了马尼拉,并且打算在甲米地投资建设公寓楼和别墅。如今马来亚管委会的财政完全是巨额赤字,吕宋岛那里大量的基建工程开支浩大,甲米地作为重要的工业区,既然钱已经投在了造船厂及附属的配套小厂上面,自然没有什么余钱搞生活设施了。于是,马来亚管委会又想到了台湾银行,想让他们帮着建一批公寓楼和别墅,就建在造船厂附近,以方便职工上下班。
其中,别墅至少要建一百套,这是给来自黑水造船厂甚至是本土过来的工程师使用的,俗称“专家楼”。当然,甲米地造船厂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投资方代表也可以入住,配套厂家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员也有少量采购指标,全款付清的话可以立刻入住。
至于公寓楼,则租给港口管理人员、海军相关人员及其他半官方机构人员入住。和文莱那边一样,租金极其低廉,算是政府的一种福利。
1707年10月22日,文莱新城,晴。
作为华夏东岸共和国马来亚管委会的首府城市,文莱多年来的发展一直不错。该城分新城和老城两地,老城为原文莱苏丹国的首都,是文莱人的世居之地。当然现在看不到几个文莱人了,满打满算,还不知道有没有一百户,都是当年与东岸政府通力合作的当地家族,现在都成了东岸殖民地正式居民,不用像他们大多数同胞一样需要远渡重洋,到马拉维王国那边去混口饭吃。
文莱老城内目前居住着的主要是商人,各国都有,来自两广福建的生意人尤其多,不少人甚至在这里安家落户,通过在大陆的本家人脉关系拿货,与葡萄牙人、荷兰人、英格兰人及法国商人做生意。来这里的还有不少印度、波斯及阿拉伯商人——在1697年文莱苏丹被废,绿教至尊地位被罢黜后,这些人一度消失,但很显然,没人逃得过真香定律,最终还是都回来了——他们带来中东和印度的商品,拉走丝绸、瓷器、茶叶、五金制品、枪支弹药等商品,船不大,但生意做得不小,是黑水管委会金属冶炼及加工行业的大主顾。
文莱新城是后来建的。原本是一片森林、沼泽,被当地政府驱使文莱人为苦力开发出来后,建了一些伐木营地、木材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建材厂等初级企业。台湾银行来了后,圈了一些地,开始了房地产开发的浪潮。
一期项目是三百套公寓和六十套别墅。一半以上公寓被文莱首批开拓者丁氏家族买走,然后花了足足三年时间,才全部被市场消化掉:基本都卖给了生意人,东岸商人最多,但也有其他国家的商人。东岸的这些商品房,一栋楼30户,全部按照最高标准建设,有上下水设施,有煤气灯系统,有整洁干净的公共厕所,也许吸引不了什么大人物,但对于一般的生意人而言,还是有点吸引力的,因此在三年内陆陆续续卖了出去。
所有的别墅和公寓楼,都将由马来亚管委会出资购下,交由新成立的甲米地县政府具体管理。但马来亚管委会现在拿不出这笔钱,于是他们把文莱县以西的一片热带森林的五十年采伐权交给台湾银行,抵掉甲米地、马尼拉两处的房地产项目购房款及之前的部分欠债。那片森林位于去年成立的都东县(位于后世文莱都东县),该县目前只有四千多居民,多位于沿海地区,是文莱县向西扩张后占下的土地,经济上以捕鱼业和森工业为主,开发程度很低。
马来亚管委会用这种方式抵账,说实话台湾银行方面也有些懵。不过和殖民地的官员们做生意久了,他们也早就习惯了这种事情。都东县啥也没有,环境恶劣,想要开发那片森林,前期投资巨大。虽然后期肯定能回本并且还有相当利润,但回报周期太长,不确定性很大,一般人还真不敢投资这种项目。
但台湾银行不怕。他们资本实力雄厚,经营也有耐心,几十年来不知道投资了多少短期内难以见到效益的项目了。要是每次都只考虑短期财务报表的话,那么他们简直没法同这帮殖民地官僚们做生意了。眼光要放长远,这是蔡总、邵副总一直强调的事情,这里亏了,那里可以补回来,整体是赚的就行。你没看,当初公司花费重金培养出来的台湾陆战营,如今几乎一直是马来亚管委会在用么?但工资还是台湾银行下属的台湾投资公司支付的,这又找谁说理去?甚至最近马来亚管委会还在不停地嘀咕,让台湾投资公司出钱,把台湾陆战营右翼扩编一倍,单独成立一个营,以应付“新形势的发展”。这尼玛右翼扩军了,左翼能不扩军吗?各扩军一倍,以后就不是一个营了,而是一营、二营两个营,开支激增一倍不止,找谁说理去?
但台湾银行又不得不同意马来亚管委会的意见。现在马来亚管委会控制了吕宋岛,在婆罗洲也不断扩张,看似穷得一笔,但其实机会不少。台湾银行就喜欢在你很穷,资金缺口很大的早期介入,投资一些回报期很长,看似吃力不讨好的项目,最后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换做一般人,还是喜欢到开发成熟的地方投资,前期投资可以少很多,不确定风险也小,但却没了“捡漏”的机会。不能说谁对谁错吧,只是投资风格不同而已。
比如,马来亚管委会最近刚刚整理完马尼拉附近的土地,新设了包括马尼拉、甲米地在内的五个县,安置了接近二万五千户屯垦农民,大力发展种植业。台湾银行就投资了两条二等国道,以方便地方建设。这种投资,说实话十年内都不可能回本,二十年内多半也不行,三十年后赚钱了,但也注定利润微薄。可这种投资你也不能不做,这是与地方殖民政府搞好关系的润滑剂,有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投资,以后才可能拿到“肥肉”项目。这是台湾银行这种超级资本集团的投资哲学,一般人也学不来。
剩下的别墅和公寓,一直掌握在台湾银行手里,文莱当地政府时不时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买下一些,然后配发给立下功劳的军官或士兵,因此基本上在1695年中的时候,这些房子也陆续消化完了。
台湾银行尝到了甜头,发现这些生意还是挺划算的。他们是被文莱政府邀请来开发的,土地成本几乎为零,建材部分取自文莱,部分从广东李氏那里采购,成本很低,但售价却不低,利润率几乎在一倍以上。尼玛,这生意比运粮食、煤炭、木头啥的赚钱多了!那些大宗商品,占用大量资金,创造的利润却只有那么点,一点意思都没有,还是房地产好玩!
台湾银行在1697年开始了二期项目,规模是一期的两倍,即六百套公寓及一百二十套别墅。因为东岸人整合文莱经济的成功(贸易枢纽),以及文莱人口增多,开发程度渐深,到1703年底之时,这些公寓及别墅也陆续销售出去了。台湾银行降低了一些价格,于是马来亚管委会采购了其中的三分之一,用来奖赏立下大功的敢死队、守备团官兵。剩下的房子里,大概一半卖掉了,剩下一半则出租给了马来亚管委会各级政府机构的公务员、商人们,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今年(1707年),由台湾银行全资拥有的台湾建筑公司打算开发文莱三期项目,但目前还没有动手,显得非常犹豫。之前的项目虽然大受好评,但终究已经卖出去九百套公寓及一百八十套别墅了,刚刚归建的敢死队员额虽然扩充到了两千人,但未来他们是不是继续生活在文莱,还是个未知数呢。现在就开新项目,风险实在有些高。
不过小规模搞一搞倒是可行的,比如五六栋公寓楼或几十套别墅,投资不多,压力不大,销售应该也不难。如今的文莱,全县国民总数已经超过七万八千,来自登莱的军户子弟最多,其次便是远东诸藩及广东二李、福建郑氏甚至是日朝等地的移民了,他们都取得了华夏东岸共和国海外居民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