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长春厅之战(第1 / 2页)
战争,固然是一门科学,是诸多复杂因素在共同作用。但在正面野战时,双方摆开堂堂之阵,面对面厮杀,起作用的主要就是训练、士气、战术以及装备了。而这些,清军哪一项占优了?
战斗的结果显而易见。清军主将沙纳海先是令骑兵冲阵,试探一下东岸人的火力,看看阵脚有无松动,布阵有无疏漏,各部配合是否娴熟。
冲击的骑兵是一支混编马队,有五百多来自陕甘的绿营骑兵,五百多蒙古人,剩下的千人,竟然是来自西域的降兵,嗯,吐鲁番汗国的那帮亡国之民。
这样的阵容,说实话让魏文度有些费解,这也太瞧不起人了吧?蒙古马队都去哪了?难不成被西边的蒙古自卫军和呼伦贝尔挺进支队拖住了脚步——这支战功赫赫的部队在近期可能会扩编,下辖两个步兵团、两个骑兵团和一个炮兵营,算是对他们多年苦战的奖励了。
但不管敌人是何想法,我自打之便是了!魏文度一声令下,除了部分火炮依旧不停地轰击敌人炮兵阵地,压制其火力外,另外近二十门火炮通通调转炮口,调整射程,换上了爆炸弹和霰弹——甚至还有使用特种弹的——朝敌骑兵大队进行轰击。除了他们之外,步兵也严阵以待,使用密集的排枪齐射打出不间断的弹幕,确保被炮弹炸散了阵型的敌军骑兵无法接近步兵大阵。
八月中旬,完成人员迁移工作的东岸大军再次出动。满蒙新军两个主力师,除留守哈尔滨、新城的两个步兵团外,全军汇集,朝长春厅进发。而在此之前,扶余、榆树两厅县的少量清军因为被隔绝在外,失去了后路,不得不举城而降,南边的清军闻之震怒,同时士气也愈发低落。
8月14日,机动到长春厅西北方的两千山丹骑兵趁夜偷袭,拿下了农安县城,为这场即将爆发的会战开了个好头。
8月16日,东、清双方大军在长春厅以东地域展开大战。此役,东岸陆军出动4个步兵团、2个骑兵团、2个炮兵营,计步卒七千余、骑兵一千多、炮兵千员,满蒙陆军精华的三分之二皆汇集于此。
清军方面的人数更多,粗略统计有八旗兵四千人,汉军绿营五千人,奉天新军三千余,此外还有新到的混编马队两千余人,总兵力接近一万四,远超东岸陆军的人数。
但现代战争,人数优势只是一方面,武器装备、专业知识、军官素质、后勤保障、部队组织度等等,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说白了,中世纪时期的老古董军队不讲究那么多,有人、有粮,那么拉起几十万大军都不是问题。王朝鼎盛期士兵们还能有点军饷,但进入末期,肯定是没有的,一人发点粗粮、酱菜,再给一些廉价的长矛、砍刀,就是一支军队了。什么?军饷?去敌人地盘上抢行不行?这就是现实。
二十分钟,只有二十分钟!两千多清军骑兵就稀里哗啦地溃败了下去,他们甚至都没能接近东岸人的步兵大阵。绿营和蒙古人比较鸡贼,一看情况不对就拨马回转,因此伤亡较小。但那些傻乎乎的回回们就惨了,先被炮弹轮番蹂躏,再被劈头盖脸的子弹血洗,最后几乎没剩下多少人,十停去了七停,主将满速尔也当场战死。
如今的清国旧军差不多也是如此。汉军绿营的军饷少得可怜,只能勉强糊口,满蒙八旗的日子也好得有限,旗饷的数额每年都在降,生活水平沦落到和汉人差不多的旗丁大有人在。不过满清宣传做得好,把所有锅都甩给了黄衣贼和顺逆,朝廷也是没办法,财政困难,边境不宁,大伙要恨就恨那天杀的黄衣贼吧。
唯一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的就是集全国之力供养的那不到十万新军了。他们训练很严格,频次很高,后勤保障十分充足,军饷也按时发放。武器装备部分进口,部分自产,军官也都是和洋人学习多年的,眼界开阔,通晓各种知识,有那么点现代军人的模样了,但也只是形似而已。
因此,现在满清旧军和新军的矛盾挺深的。新军看不起旧军,认为他们习气深重,懒散落后,白白浪费朝廷粮饷。而旧军呢,对新军则是各种羡慕嫉妒恨。他们羡慕新军的各种新式装备,嫉妒新军优越的待遇,恨他们瞧不起人,战场上把旧军当炮灰,总之不是很和谐,尤其是那帮八旗大爷们。
这样不和谐的关系,在战斗中的直接后果就是,双方互不信任,无法发挥出自身全部实力。16日上午,双方在空旷的原野上列阵,战斗从互相炮击开始。
东岸陆军共带来了64门火炮,口径大、射程远、精度高,炮弹也十分充足。清国方面,旧军的大炮在上半年的战斗中损毁了大半,此时能拉出来的,不过寥寥十余门罢了,还尽是些年代久远的老炮,不少炮筒都出现了锈蚀。三千多新军倒是带来了不少新炮,都是从英格兰进口的,总数达到了16门,但比起东岸大炮口径、射程方面都有劣势,自身也很沉,移动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