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苦难的行军(十五)(第1 / 2页)
西卢安瓜王国的版图发展至今,说实话已经有些畸形了。一味向北,首尾不能相顾,县与县之间的荒野内还存在着大量黑人,不得不暂时停下扩张的脚步,回过头来进行清理。东岸顾问差不多也是这个建议,认为他们需要夯实一下基础了,不然恐怕无法承接越来越多的外界移民——去年死了两千多人的大流行,他们是再也不希望见到了。
与发展得还算可以的西卢安瓜王国相比,一河之隔的东卢安瓜王国就要差一些了。这个国家目前有宗博(首都)、宗昌、东直、大芦(佩陶克)、贝内五个县,国王杨忠志,与马拉维王国的马虎一样,出身岛屿八旗“豪门”,参加过数次东岸人组织的殖民战争,立过那么一点小小的功劳。
东卢安瓜全国共有7.4万人,国土大致可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是核心区,宗博、宗昌两县加一起接近三万人,经济一般般,但基础设施搞得不错,大概他们把捕获的黑人都弄到这边修路建房了吧。而在东部,则有些隐忧,其中东至县1.6万人口,约30%是印第安裔,贝内县则更为夸张,全县接近2.3万人,几乎全是来自巴拉圭的印第安人或梅斯蒂索人。也就是说,东卢安瓜王国的人口比例非常微妙,名义上的主体民族岛屿八旗占了总人口的62.4%,巴拉圭印第安裔占了37.6%,且主要居住在东部区域。未来一旦有事,分裂危险还是不小的,但好在目前还没出现这种苗头。
若说黄黑分界线这片哪个国家最有可能成为马拉维第二的话,其实就是西卢安瓜王国了。原因无他,这个国家他娘的有矿啊!
矿主要是铜矿,目前发现储量巨大,而且分布很广,是一笔十分惊人的财富。如果能够有效改善交通设施,并进行大规模开发的话,西卢安瓜王国肯定可以迅速富裕起来——即便要将铜矿的大部分权益让渡给卧龙有色金属公司,但光凭着手里的部分股份分红,以及收公司税,就足以让这个国家摆脱尴尬的财务困境了。
与之相比,马拉维王国出口的那些农产品就要逊色多了,累死累活也卖不了几个钱,还得应对东岸国内同行业竞争者的责难。那些家伙为了保住自己的产业,鬼知道会干出什么事情。要知道,不少达官贵人也参与其中呢,进口的蔗糖、烟草啥的多了,人家的生意就少了,这是很现实的事情。
当然也有人说,光靠卖矿并不能维持一个健康的经济体系。这话不假,但也不绝对。如果西卢安瓜王国够聪明,就知道自己先冶炼粗铜,然后一步步发展为精铜、铜制品加工什么的。做到这个程度,东岸政府还是可以容忍的,因为铜矿从开采、冶炼到加工,利润大头还是在自己手里,就是转移了一部分工作岗位到西卢安瓜,问题不大,也谈不上产业空心化的问题。
目前西卢安瓜王国率先开采的有一家大铜矿、一家大铅矿,此外还有锡、锌等金属的冶炼。因为交通运输的瓶颈始终未解决,目前只能小规模开采,产量很低,成本却不低。卧龙有色金属公司在当地也设立了一家冶炼厂,冶炼铅、铜这两种金属,副产品主要是黄金。给西卢安瓜王国财政贡献了不少税收,但仍然远远不够。
但要改变目前的困境,又谈何容易呢?
首先是基础劳动力被大量束缚在开荒种地上。要知道,西卢安瓜王国可还没解决食品短缺的难题呢,以至于东岸政府每年要援助他们两千吨玉米、两千吨土豆、一千吨小麦及大量牛羊。此外,当地人还要与恶劣的环境做斗争,还要清理、打击黑人部落,还要进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这哪一项不需要用到人力?
运输成本也居高不下。他们没有马拉维王国那么幸运,有赞比西河通航,大小物资的运输只能靠陆路,偏偏还没什么像样的公路,这怎么搞?想象一下吧,草原在旱季本就坑坑洼洼了,到了雨季,暴雨成灾的时候,就更是泥泞难行。从南非搞来的役畜还无法适应当地环境,死亡率非常高。曾经就有东岸顾问自嘲,用骡子来拉货,还不如自行车靠谱呢,因为自行车只会生锈,不会死亡。
总而言之,西卢安瓜王国有很大的潜力,但还有很多制约,希望随着津巴布韦高原的逐步开发,这里能有所改善吧。毕竟是东岸人的“垃圾桶”,没点家底,怕是连收垃圾都收不利索,不是么?
对了,西卢安瓜王国这几年没怎么扩张,只是在赫章县以北新设了何塞(卢安夏)、绿森(钦戈拉)两县,加上原本的卢卡(首都)、莱昂、赫章、定河、兴隆(文莱人聚居区)五县,全国共有13.5万人,增速十分惊人。这些人里面,绝大部分都是印第安人或梅斯蒂索人,此外还有约1.8万文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