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巴哈杜尔(第2 / 2页)
但东岸人可不管那么多。他们拿到了后世的卡拉奇这块地方,商站已经在今年上半年修建完毕,要塞式的,非常坚固,可驻扎数百名士兵。商站周围的土地,他们也派人去宣扬,收购商品什么的,没人反对,大善。
对了,乔杜里这厮在拿到浅岛县军火库赞助的武器后,迅速拉起了七千多人的队伍,开始向西面发展。唔,到底是老牌子高种姓军事世家出身,乔杜里的军官团都是现成的,在获得新式武器并适应后,战斗力飞速提升。目前,他们已经数次击败当地的官军——说实话,很多是直接策反并拉拢过来的,他比巴吉那厮有本事多了——控制了浅岛县以西的大片土地,同时向西越过沙漠,向印度河流域渗透发展。
看看,巴哈杜尔与东岸人做交易,又何尝不是饮鸩止渴呢?他短期内无法摆平马拉地人、贾特人、锡克人,这就是极大的危机。时间拖得越长,地方上就越离心离德,中央的政令就越来越不好使。拖个十年二十年,其他地方不管,但印度西北部,怕是就自成一体,与德里朝廷无缘了吧。
到了1705年,莫卧儿帝国的士兵们士气低落,被游击队搞得精疲力竭。各种贵族叛乱层出不穷,也许前一天还跟你并肩战斗的马拉地贵族在今天就成了敌人。士兵们渴望离开荒芜的马哈拉施特拉山脉,但被奥朗则布的威望压着,没人敢公然提出来。
整个1705和1706年,因为奥朗则布身体不行,病势沉疴,底下的将军们开始敷衍了事,打仗有气无力,似乎所有人都在等待他的死去,不管是莫卧儿帝国的将军们还是马拉地人的领主。
1707年,奥朗则布终于去世了,莫卧儿帝国的官兵们思乡心切,兵无战心,而马拉地人的国家马拉塔王国则趁势发起反击。他们趁着莫卧儿帝国继承混乱的有利时机——巴哈杜尔·沙登上帝位的代价,是超过一万名精锐老兵和将军的死亡——大败莫卧儿军队,击败了巴罗达的代理总督,洗劫了这座城市,同时也对布尔汗布尔进行攻击,并取得了一些战果。
巴哈杜尔·沙如今面临着的就是这么一个棘手的局面。马拉塔王国还在不断攻城略地,地方总督阳奉阴违,农民或贵族的叛乱此起彼伏,直属德里朝廷的将军和士兵们士气低落。更别说,这个国家还面临着巨大的财政亏空了,巴哈杜尔·沙不得不出售了相当部分的职位给支持他的印度贵族以筹集资金,但这又反过来削弱了他的权威,实属饮鸩止渴。
但他也没有办法。马拉地人还在持续进攻,旁遮普的锡克人、阿格拉的贾特人也相继起兵,与德里朝廷爆发了武装冲突。曾经是德里苏丹忠实盟友的拉杰普特人也对战争感到了厌烦,他们中的部分贵族仍与中央保持着良好关系,愿意出兵出粮出钱,有的则冷漠地表示了疏离,对艾哈迈达巴德总督的命令置之不理,表示要全力扑灭境内的叛乱,有的则非常激进或者说很有野心,想要驱逐绿教徒,自己坐那帝位耍一耍。
总而言之,在德干高原连续征战了40年后,奥朗则布给他的后代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德里朝廷的统治基础出现了问题,盟友离心,将帅桀骜,地方叛乱,总督行割据之实,同时还有严重的财政问题。外部则有马拉地人、锡克人、贾特人等外敌,气势汹汹,难以剿灭。东岸人曾经仔细研究过,觉得巴哈杜尔·沙目前能直接控制并说一不二的,也就恒河和朱木拿河流域。出了这些地方,命令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倒不是说他们独立或割据了,没有的事,主要还是中央权威不太行了,各种事情多有推诿或者阳奉阴违的现象存在,或者就是路上有叛乱,行政命令传递不畅,非常麻烦。
拉杰普特平原就是这样的典型。他们借口巴罗达曾经失陷,军事压力很大,就对来自德里的各种命令打折执行,比如要你出一万兵的,给个五六千好了,如此种种,看似忠顺,其实已经不把你当回事。且如果巴哈杜尔·沙的威望进一步下降的话,不排除就直接不鸟你了,割据当个土霸王,岂不美哉?
东岸人谨慎观察着莫卧儿帝国的变局,并随时准备捞好处。他们一面与艾哈迈达巴德总督联系,一面与德里中央朝廷联系,同时还控制着巴吉和乔杜里两支叛军,游走于各方之间,随时等待着机会,然后扑上去撕咬,攫取最大的一份利益。
巴哈杜尔·沙面临着困难的处境,也把主意打到了外部势力上面。他与葡萄牙人、英格兰人、荷兰人、法兰西人以及东岸人都有联系,比如东岸政府在去年就一次性出售了超过两万条步枪给巴哈杜尔,帮助他镇压贾特人的叛乱。
这笔交易可并不简单,巴哈杜尔不但付出了大量黄金,还把印度河三角洲西侧的一个小渔村租给东岸人建立商站,同时还给了东岸商人在印度河流域收购各类商品的贸易特权,代价不可谓不大。当然了,德里朝廷如今对印度河流域还有多大的控制力,委实难说,毕竟巴哈杜尔已经在拉合尔城集结了重兵,打算与旁遮普的锡克人大战呢,当地的贵族们态度敷衍,出兵拖拖拉拉的,物资供给也多有不足,非常值得玩味。巴哈杜尔整不好,也是在慷他人之慨,把一个自己无法有效控制的土地交出去,换得大笔军事援助,可谓神机妙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