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风下之地(一)(第1 / 1页)
互惠互利嘛,这叫双赢!
不过据说这种强制迁移马来土著的行为已经被叫停了——马来亚管委会没有明面上叫停,但事实上已经终止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劳动力不足。简而言之,大陆移民的数量不足,只够维持城市商业运转,也就是说,这些人填满工商业、服务业工作岗位都很勉强了,实在没有余力从事其他工作。因此,文莱这边最近新扩张占领的淡布隆、老越两县的土著人口就没清理,马来亚管委会只派去了部分行政人员及军队,对当地土人宣示了一番新统治者的到来,然后便该干嘛干嘛了。未来的话,应该会组织一批商人过来投资伐木业,这些热带巨木在大陆的销路非常好,极有商业前景,堪称宝藏。至于伐木所需的劳动力,自然是当地的土著了——你看,不清理土著的原因就在于此,经济利益。
丁氏家族也在都东县投资了一处伐木场,就挨着台湾银行旗下的台湾贸易公司的营地,不过面积远没人家大,算是凑凑热闹的。伐木营地所需的劳动力,主要是来自潮州的客家移民,他们离开家乡,到了南洋人生地不熟的,一般也只能先替人打工。待手里有了点积蓄,稍稍站稳脚跟后,才可能经营自己的小事业。丁家的伐木营地,打的就是这个时间差,一般人让这些人干个三五年,然后便默契地分手,再招新人。至于说强行束缚这些人在营地里长期干活,这事在文莱不是没有,但丁威觉得没必要干这种没屁眼的事情。他家的财产,不是靠这种小算计积累起来的,有那么多政治上的资源,走堂皇大道,轻松、干净的赚钱不好吗?羽毛一旦污了,想再洗干净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丁家在林萝县还有一家榨油厂,采用东岸本土进口的新式榨油设备,对棕榈果进行压榨出油,年产量超过三千吨,基本都销往了大陆,是丁家出口的三大主力产品之一。丁威当年也是第一个响应马来亚管委会发展油棕种植业的私人商家之一,为此还专门派了家中子侄前往新华夏岛,精挑细选了数百株油棕移栽到马来亚,如今都处于稳定收获期了。
而在丁威做出榜样后,很多投资者也纷纷圈地种植油棕,整个产业一下子就发展了起来,吸引了广东、福建、浙南等明国境内的大量人口南下,前往种植园劳作。政府一看生意规模这么大,后来就设立了林萝县专门进行管理,可谓是商业开疆拓土的典型了。
不过最近淡布隆、老越两县设立后,听说又有一批商人涌了过去,在伐完木的空地上种植油棕,并大肆抓捕土著干活,试图搞成本更低的奴隶种植园。丁威对此非常关注,因为其成本太低了,低到足以冲击市场,必须与他们建立联系,长期大量收购棕榈果,扩大自家的产业。要知道,棕榈油这种价格非常有竞争力的植物油如今可是吕宋乃至廉梧地区的热销品呢,每年的贸易额都在一百多万圆的样子,且还在持续增长中,没人可以轻易忽视。更有甚者,听说北边的黑水、满蒙也在酝酿进口,以给建筑工地上那数量庞大的劳工队伍提供食用油,总之市场还是非常广阔的。
“老爷,这是新送来的《南非早报》和《号角报》。”充满着古色古香气息的书房内,管家轻手轻脚地将一叠报纸送到了案头。丁威轻轻颔首,示意知道了,继续写完手头的一封信后,才起身到脸盆旁洗手。
“这封信封一下,然后寄给帝汶港的小松司令。”丁威拿毛巾擦完手,指着桌上的数页信纸,道。
“明白了,老爷。”管家目不斜视地将信纸装进信封内,然后又轻手轻脚地出了门。丁威则坐了下来,先悠然自得地品了一杯茶,然后才摊开报纸,仔细阅读了起来。
报纸是从海外寄过来的,非常昂贵,且耗时漫长。但作为已到一定地位的商人,丁威从不吝于在这些上面花钱,事实上他还在东岸本土订购了一些杂志,每半年到两本,时效性固然不行,但价值依然很大,给他带来了很多帮助。
在码头贩卖小玩意时,靠的是头脑灵活,手脚勤快,知道前来贸易的水手、商人们喜欢买哪些东西,并提前作出针对性的采购。而当你成为一个有点规模的批发商时,就需要研判市场趋势,合理安排资金,同时构建稳定的供销网络。
“南非在要人,但这边其实没多少人可送喽。即便是马来土著,也是有价值的。”丁威看完报道,端起茶杯呡了一口,右手食指轻轻敲击桌面,似在思索什么。
“不过这些马来土著,到底还是有些笨了,人也懒,不是干活的好材料。”丁威想了想后,又自言自语道:“其实真正的上好劳动力,还是大陆移民啊。老实,听话,干活勤快,要求也低,即便不当奴隶使唤,只是签订正常的劳务合同,怕也不比那些靠皮鞭驱使的马来人差。只是,从哪里弄这么多人呢?”
大陆移民,对于每一个南洋商人来说,确实是非常伤脑筋的事情。大家都是生意老手了,如果不是实在没办法,谁乐意用马来人当劳动力呢?言语不通,天性懒惰,简单的活计,教个十遍八遍都教不会。一个不留神,还特么地带着劳动工具跑路了!当地环境那么复杂,深山老林又多,你到哪里去找?说到底,还是咱大陆同乡最好使啊,就是人太少了,怎么都不够用。明明每个月都有那么多移民船来的,但人都去哪了呢?
丁威觉得,必须与马来亚这边的几位头面人物坐下来谈谈了。大家一起想办法,群策群力,从大陆捞一大票人过来,哪怕花点钱都是值得的。听说广州的李元皓几个月前死了,如今三子争位,闹得不可开交,偏偏各自背后还各有官员、将领、豪族支持,广州、惠州两府三天两头见仗,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应该可以争取到不少移民吧?李元皓这厮活着时就不是个东西,横征暴敛,挥霍无度,广东百姓早就苦不堪言了。若不是东岸人认可他,支持他,这厮怕不是早就倒台了。如今三个不成器的儿子又打来打去,苦的还不都是小老百姓?说不得,咱老丁也得出手“帮忙”一下,让这些天朝子民到南洋来过上好生活。
丁威比这两类人都要更高级一些。他们家族当年响应登莱裁军政策,带着大量辖下的军户子弟,举家南迁。在最初的时候,东岸政府一度想让丁威自立为王,独立经营文莱及周边区域的,只可惜他没这个胆,最终还是婉拒了,选择托庇于东岸殖民政府的羽翼下发展。但即便如此,他们家也是文莱县首屈一指的商业家族,旗下多家商铺,定期向远东诸藩出口红木、棕榈油、稻米三类大宗商品,此外还有零零散散数十种南洋、印度特产,每年营业额大几十万,纯利润上十万,端地是一等一的豪商家族。
也正因为如此,丁威深刻地明白,他们家族要想长久保持兴旺,那么就必须讲政治。都到这个程度了,什么商业眼光、什么管理技术、什么资本运作,都是小道。只有真正地讲政治,与政府大战略相吻合,与国家利益捆绑在一起,才进可攻退可守,才能持续做大,经久不衰。特别是东岸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你不抱紧大腿你还想怎的?去抱火星强国的大腿吗?人家理你吗?
“南非那边还在持续要人,这事情弄得,唉!”《南非早报》上一篇介绍黄黑分界线诸国的文章吸引了丁威的注意力,其中有关输送马来亚人过去的段落,他更是逐字逐句地阅读,反复揣摩真意。
黄黑分界线的建立,那真的是长期国策了。印第安人、梅斯蒂索人、马来人(含新华夏岛屿八旗)、阿拉伯人等等,当真是群魔乱舞,什么人都往那边送。什么民族、宗教也不管了,基本上就一个原则,浅肤色人种麻利点过去安家,然后慢慢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追逐、猎杀黑人原住民,给南非做好屏障。
当年文莱苏丹国被灭的时候,就送了一大批人过去。随后五年间,又连续调集大船,将如今文莱县境内的马来人给送了个七七八八。不过这还没完,与此同时,文莱守备团的人还在不断搜剿周边山区的散居马来人,抓获的人丁部分用来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部分送往黄黑分界线。也正因为如此,附近的文莱、都东及后设的林萝三县境内马来人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基本都是来自登莱、宁绍及广东福建的移民,主要从事捕鱼业、伐木业及工商业。粮食种植业,对不起,那是木有的,能有点果园就不错了,别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