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策楞敦多布(第1 / 1页)
黑海北岸大局,就看这一东一西两家蒙古势力了。
东岸资本在卫拉特汗国,投资第一大目的地就是赛罕港。呃,好吧,严格来说赛罕港如今并不是卫拉特汗国的,以前似乎也不是他们的土地。但不管怎样,奥斯曼帝国从来没有真正统治过这块土地,长达一百年的租约也是同阿玉奇汗签订的,这里如今通行东岸法律,行使东岸主权,从各方面而言,其实是一块东岸领土。至于百年以后这里属于谁,管他呢!搞不好东岸人就一直霸着这里不走了,反正这块土地的归属权很模糊。
哈吉守备二团2500人是本地的驻军,控制着租界区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在租界外面,以西、以北地区,即卫拉特汗国的额尔古纳州,则是该国汗位继承人策楞敦多布所辖兀鲁思的牧区。这个牧区北接巴音郭楞州,东接库班州,总面积接近五万平方公里,居住着超过十二万人口——唔,每平方公里2.4人,对于大部是平原的额尔古纳州来说,确实过于稀疏了,但游牧生活就是这样,很正常。
策楞敦多布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传统的游牧领袖。这个人虽然没到东岸留过学,但他在哈吉县生活过数年时间,也去奥斯曼土耳其游历过,甚至还通过苏伊士轻轨铁路,坐船到新华夏岛访问过大半年,阅历、知识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这个人对新的知识、新的生活方式也持包容开放的态度,这一点赢得了东岸顾问的极大赏识。不然的话,你以为在恰普达尔恰普、策楞敦多布、苏日格这三个有资格竞争大汗宝座的人中间(阿玉奇汗的其他孩子太差劲,根本就没被选的资格),东岸人最支持他呢?
谁最开放,最支持现代化,东岸人就支持谁!这个道理,恰普达尔恰普没想明白,苏日格明白得晚了,策楞敦多布娶了实控巴音郭楞州的杜尔伯特部首领图日根的女儿为妻,同时以身作则,改变旧的游牧传统,号召部下过现代生活,与东岸顾问关系密切,那么被立为继承人很奇怪吗?你们这个国家,都是东岸人一手扶持起来的,想要当大汗,没有东岸人的首肯,可能吗?
1711年5月16日,赛罕港,晴。
赛罕港在后世的大名叫做新罗西斯克,是俄罗斯的重要工业中心之一,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石油输出港。
这个港口的条件,怎么说呢,还算可以。在繁忙的夏秋季节,因为主吹东北风,湾内风浪较小,这就是一个良好的避风锚地。再者,因为大力投资的缘故,赛罕港现在也有相当程度的工业,主要是大型远洋船只的维修保养,小型船只的组装,此外还有锚链厂、木材加工厂、织布厂(帆布)等一整套的产业链,规模都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哈吉港相关产业的微型复制品,但确实很齐全。
赛罕港这两年也兴起了一些民用产业,主要集中于羊毛纺织、肉制品加工、皮革箱包、奶制品、肥皂等领域。说白了,就是利用卫拉特汗国丰富的畜牧产品资源,用机器工业进行低成本加工,然后贩卖到别的地方赚钱罢了。
这事呢,说起来容易,但做到却没有那么简单。首先,你需要有丰富、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同时有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还有水平之上的产业工人——至少骨干工人得有水平。做到了以上三点,那只能说是基础,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把商品舒舒服服地卖出去,你还需要打开他国的市场,确保没有恼人的关税壁垒,在当地有合适的分销渠道。最后,当地的人民还得有消费能力,不然即便打开了市场,但人家穷得一塌糊涂,拿什么买?
策楞敦多布对配合赛罕港的产业发展十分积极。在他的强力要求下,额尔古纳州的牧民们开始朝着商品化的路子狂奔。绵羊的保有量连年上升,同时在靠近赛罕山脉(新罗西斯克山脉、高加索的余脉)、后世克雷姆斯克的地方建设了一个羊毛与皮革集散地:色楞格城。
他本人也毫不含糊,从守旧势力较多的州府额尔古纳城(克拉斯诺达尔)离开,搬到了色楞格办公,三天两头跑到赛罕港,关心羊毛、牛肉、皮革、牛脂的贸易。同时,色楞格周围的土地,也被大批量分给了愿意种地的蒙古人或远道而来的印第安裔移民。特别是最近一批来的巴西图皮人,总共两千余,全部分派了土地,大规模种植牧草、豆类、谷物、水果等农作物,供牧民们消费。
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最能改变人们态度的。很多人,讲道理说不通,那么就通过事实来说通。过商品化、工业化畜牧业生活的,兜里有钱,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比你的传统生活强百倍。那么久而久之,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过新生活,这是人性,无关其他。策楞敦多布如今想做的,就是期望通过这种生活方面的对比,来说服更多的人支持他的改革措施。
北有俄罗斯大敌,内部还有桀骜不驯的山民,南边更有波斯系绿教徒,卫拉特汗国所受到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要知道,即便算上那些印第安人,全国不过才七八十万人,不改革各种制度,不提高生产效率,那就是等死的节奏。现在已经不是游牧称雄的时代了,以后战争打的其实是综合国力,人口、金钱、工业产能,再抱残守缺下去,完蛋是一定的!
克里米亚鞑靼人现在已经认可了这一点,但卫拉特蒙古人还有很多拒绝承认现实。策楞敦多布能有如此清醒的头脑,说实话让东岸人十分惊喜。所以,你就是继承人,别人我们都看不上。若是恰普达尔恰普、苏日格两人不服,想要搞什么事情的话,那么不用担心,他们是注定无法成功的——不管付出什么代价,哪怕强行武装干涉,东岸人也要把他们压下去!
所以说,做生意真的是一个技术活。有先进的工业技术水平,有低成本运输能力,有产品倾销市场,市场里的受众还得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比如赛罕港现在向意大利出口一种名为“草原尖头巴脑”的牛肉罐头,很便宜,加了一点点盐和香料,市场销量很好,但你首先得确保意大利人有消费能力。于是,赛罕港的一家纺织厂还向意大利出口绒线,利用当地已经有一定规模的毛纺织工业,织成呢绒后再出口到其他国家,与英国货展开竞争,获取利润。
克里米亚汗国大量出口廉价的黑麦到西班牙,帮助他们解决困扰多年的粮荒痼疾。但西班牙人有消费能力吗?暂时没有。所以你得让他们恢复一定的工农业生产能力,同时解决运输难题。比如,海峡管委会目前就从本土订购了不少冷藏船,帮助西班牙人运输冻鱼到黑海销售。黑海那个破地方,海产品数量一直很少,西班牙人退出战争后,鳕鱼捕捞业有所恢复,通过出口冻鳕鱼,倒是能换回一些钱。再就是恢复当地的煤矿、铜矿、水银矿、铅矿的生产,并建立基础的冶炼工业,总之就是东岸商界投资,让西班牙经济缓慢恢复,人有钱了,自然就能消费,经济正向循环。
东岸共和国工商部将这种投资复兴其产业的模式称为“王炎计划”,即最先由已经过世的前财经口负责人王炎提出的所谓“经济援助计划”。目前看来,接受了大量东岸投资的意大利联邦、克里米亚汗国都得到了不小的好处,后加入的西班牙王国、卫拉特汗国也走上了正轨,瑞典王国作为候补对象,正在进行紧张的谈判,估计问题不大。
葡萄牙、普鲁士这两个国家比较有意思。前者与东岸关系密切,可以说荣辱都系于东岸一身,但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东岸资本在葡萄牙本土的投资较少,主要集中在其海外殖民地。后者则是出于政治因素,即但泽自由市被东岸占领后,霍亨索伦家族的态度急转直下,双方已经有了渐行渐远的趋势。一待东岸与瑞典完成谈判,大量资本经政府引导后涌入斯德哥尔摩、马尔默、哥德堡、里加等城市,普鲁士就永远地失去了这次机会,今后是敌是友,就看造化了。
在这个投资过程中,东岸资本毫无疑问赚取了利润的大头。他们既是制造商,同时也是贸易商,比当年满欧洲做生意的荷兰人还要更高一级。东岸本土的中老年工程师遍布地中海各地,他们趁着职业生涯的暮年,拿着海外工作的高薪,一边为自己的晚年生活积攒资本,一边在当地带几个徒弟,培养少许本土化人才,降低工厂运营成本。严格说起来,与宁绍资本在大顺投资设厂的路数差不多,果然天底下的资本家都一个德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