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反东同盟(第1 / 1页)
下一次与法国的和平谈判,差不多就可以着手建立新的反东同盟体系了!
霍亨索伦家族对波美拉尼亚念念不忘,一有机会就和瑞典叫板。多年来也是厉兵秣马,在东、普蜜月期引进了大量的技术、资本、人才和现代军事理念,倾力打造军队,结交德意志盟友,也不可能轻易放弃。而且,在东岸人吞下但泽后,两国不说翻脸,但肯定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了,这从东岸人选择扶持瑞典而不是普鲁士就可以看得出来。要知道,最初他们可是倾向于后者的,因为其人多,有进取心,扩张空间大,是绝好的扶持对象。
对了,我们也不能忘了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也很有野心,对近在咫尺的不莱梅、费尔登等地虎视眈眈,前阵子差点就加入对瑞典的战争。不过还好动手慢,还没来得及出兵,就听闻东岸人公然站队瑞典,于是又可耻地怂了。其实丘吉尔很烦这个臭屁的家伙,可能是因为他是安妮女王最热门的继承人吧。
不过他也很明白从理智出发应该交好这个人,而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不过讨厌就是讨厌,这是没有理由的。不列颠的大好河山,怎么能让一个德意志人来统治呢?有些时候,丘吉尔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看做不列颠的主人,他现在被擢升为陆军统帅,他的妻子萨拉是女王的主计长(负责女王私人收入),年薪5100镑,在贵族圈子里人脉极广。不列颠的财政大臣是丘吉尔推荐的,外交大臣也是他的朋友,英格兰银行董事会多名成员也和他过从甚密。这样一个国家,真的不甘心交给德国佬啊!
或许,可以怂恿汉诺威选帝侯与瑞典叫板,最好打起来,让他也出个丑。如果事情闹得很大的话,比如直接与东岸人爆发武装冲突,那么即便因为乔治信仰新教,是事实上的第一顺位继承人,那么也会凭空多出很多变数。伦敦商界,像大名鼎鼎的莫里森家族、斯宾塞家族、汉普顿家族、克利福德家族、希克斯家族等等,对与东岸交战是持相当的反对态度的。是,确实,他们支持王室,属于保守党,而保守党在1707年10月的国会选举中大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坐视自家的商业利益受损。汉诺威如果卷入与东岸的战争,那么王位就有可能离他远去,这是很明白的事情。
好了,分析完了北欧的局势,那么英国人的思路其实很明显了。首先,撺掇德意志诸侯反对瑞典以及他们的新后台老板东岸,拉拢荷兰,利用他们失去瑞典的失落心理,以及波罗的海生意被东岸抢占的受伤心理,尽可能把他们拉到不列颠一边,争取在波罗的海与东岸长期对峙,消耗他们的资源。其次,加大与俄罗斯的联系,这一步至关重要。东岸是个庞然大物,必须集合全欧洲的力量进行抗衡,否则一切都将失败。
1711年8月4日,伦敦铁公馆,马尔巴勒公爵丘吉尔刚刚离开。
丘吉尔是从荷兰战场上被安妮女王召回的。紧急回到伦敦后,他先见了见他的老婆萨拉,了解了一下女王找他所谓何事。萨拉是安妮女王的闺蜜,关系非同寻常,经常能给丘吉尔透露至关重要的内部消息。这次也不例外,萨拉告诉丘吉尔,女王对华夏东岸共和国在波罗的海和新法兰西的举动“感到不安”,希望丘吉尔出面与东岸人进行谈判,阻止东岸人这种“冒险行为”。
丘吉尔对此有些不快。向东岸人传达态度,或者说更严重一点,正式敬告,派个一般大臣不就够了么?把他从欧陆战场抽回来是怎么个事?这种事情,丘吉尔是真的不想沾,一点也不想搅和进去。
东岸人是那么好相与的么?强大的铁甲战舰,英国工程师和武器专家们至今都一筹莫展,不知道该怎么建造出规格相符的船只。他们尝试了自己铸造钢甲,但效果很不好,易脱落,防护力差,还很影响船只的机动性和操控性。说白了,这不是铁甲一方面的差距,还涉及到船体设计、钢制龙骨、铁甲材料、动力装置以及本身就存在的火炮方面的差距,落后是全方位的,不是你死磕铁甲就能搞定的。
听说他们已经有了六艘这样的战舰,东岸人自夸其是“规则改变者”,什么意思已经很明了了。就算现在把泰晤士河里的全部主力舰都派出去,与东岸人的这六艘铁甲战舰对垒,估计也没什么胜算。更何况,东岸国内有五家规模以上的造船厂,真不计成本,全力开工建造的话,铁甲战舰只会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不列颠拿什么来打?
第三步也相当重要了,即尝试与法国和解。战争打到如今这个程度,说实话也没什么意思了。以前丘吉尔是极为热衷对法战争的,安妮女王本欲抽身结束,后来是丘吉尔夫妇反复劝说,才继续打了下去。但现在丘吉尔觉得很没意思,打来打去,欧陆国家损失惨重,人口锐减,与东岸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很危险的。
法王路易十四应该也打不动了。他的几个盟友,如今基本都被料理了。西班牙退出战争,萨伏伊事实上中立,科隆和巴伐利亚两位选帝侯更惨,双双被哈布斯堡家族废黜并驱逐,孩子们被投入了监狱,本人则避难法国,惨不可言。其实,他们目前已经在求和了,路易十四的首相托尔西改名换姓偷偷抵达了海牙,与英、荷、奥三方举行会谈。荷兰人提出的停战条件是法国割让南尼德兰的十余座城市,奥地利人的条件是交出斯特拉斯堡、阿尔萨斯,而英国人么,提出的则是商业方面的苛刻条件以及割让新法兰西。
毫无疑问,法国人无法接受这样的条件,因此断然拒绝了。而在战争中损失最大的荷兰人也比较硬气,刚刚上台的三级议会议长海因西乌斯直接要求托尔西在24小时内离境,并做好再度开战的准备。当时丘吉尔觉得没什么,但现在想想,其实有些失策。法国固然打不动了,但刚刚结束的蒙斯战役,联军虽然突破了法军防线,占领了这座关键城市,但损失超过1.2万人,法军则不过损失7000多人罢了。他们还是能战的,士兵们还是很勇敢,唯一的缺点就是国力已渐渐不能支撑战争消耗。但毫无疑问,如果把路易十四逼急了,人家再打个三五年不成问题,丘吉尔觉得这将是一场悲剧,完全不值得。
或许,是时候给法国人准备一份更宽松的条约了。这个认知,在他前往铁公馆,与东岸大使交涉一番后,更加强烈了。东岸人根本不同意断绝与新法兰西的贸易,也不同意英国人提出的波罗的海贸易解决方案——简单来说,就是各方划分市场——更不同意说服奥斯曼帝国,放宽对英国商品的进口限制。这种态度,无疑让丘吉尔倍感耻辱,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联合欧洲各主要国家,组成一个同盟体系,就像当初的反法同盟一样,合力对付东岸异教徒。
一些阴谋论也可以放出来了。比如欧洲为啥这么惨,战争固然是一个因素,但东岸人暗地里的煽风点火也是重要因素;再比如,东岸人不讲究公平贸易,极大损害了各国的利益,限制了各国的工业发展;甚至于,连东岸异教徒妄图分裂欧洲,颠覆欧洲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可以说道说道。总之,尽一切能力抹黑、污名化,凝聚己方的人心。
不列颠,是一个岛国,如果没有海军优势,那么就什么也不是。东岸如今就是一个海上强权,实力无比强大,大陆国家在他们面前可能还有点讨价还价的余地,岛国能有这可能?别的不谈,现在他们深入插手波罗的海局势,强行插手大北方战争,未来波兰还能稳定给不列颠供应粮食、木材和金属矿产资源吗?丘吉尔可不敢这么想!
当然他理解安妮女王的忧虑。波兰是英国商人花费多年精力重点开垦的商业市场,为英国提供大量基础材料和农产品,吸收他们的纺织品、金属制品和武器。瑞典近些年也有不少英资企业入驻,抢了荷兰人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波罗的海南岸的德意志人聚居区,英国商人如鱼得水,将荷兰人打得节节败退。但现在呢?自从东岸人在乌克兰救了查理十二一命,这两国陡然“恋奸情热”了起来,各种合作搞得飞起。以至于到了现在,东岸海军甚至公然帮助瑞典运兵了,这是何等的嚣张,简直没把任何其他国家放眼里。
丘吉尔觉得,既然东岸人看上了瑞典,也意图控制波兰,那么不妨明面上让一步好了。不列颠可以另找粮食来源,比如俄罗斯,比如德意志邦国,就连自家的北美十三州也可以啊,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呢。俄罗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偏偏工业不行,只能向不列颠大量出口谷物、木材、焦油、亚麻、皮革、鲸制品赚钱,然后还得花更多的钱引进蒸汽机、机械设备、武器弹药、呢绒棉布等等,不列颠在这方面是完全的贸易顺差,应该进一步加大投入,多开航线,巩固优势,将俄罗斯与不列颠尽可能捆绑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两国相距遥远,对对方的威胁程度都很低,可谓天然的盟友,不是么?
当然了,不在波罗的海与东岸人正面硬碰,并不代表英格兰人什么也不做。事实上,可以操作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比如暗地里支持萨克森的韦廷家族以及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
韦廷家族的奥古斯特已经上头了,为了波兰王位,前前后后投入了多少资源,甚至自己还改宗天主教,脸都不要了,是绝对不可能放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