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战略定力(第2 / 2页)
索尔兹伯里勋爵能够理解女王的苦心。但他同时也有些担忧,丘吉尔这种激进分子对女王的影响力太大,会不会让局势出现不可逆转的变化。另外,女王自小身体就不好,现在年岁大了,更是三天两头生病。作为王位第一顺位继承人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似乎也不是什么靠谱的人,听说他连英语都不会说,也不想学,对潮湿阴冷的伦敦更是非常不爽。这样一个对不列颠没有多少感情的人继承王位,真的是好事吗?
数十年发展的成果,可不能尽付流水!或许,趁着女王还在位,抓紧与东岸人签订一份协议,才是最保险的。东岸与不列颠,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多退让一些,或许不至于走到战争的地步。
到了今年上半年,路易十四又派出四艘船只横渡大西洋,给阿卡迪亚送来了四百名士兵,并随船携带了大量物资。而当这四艘船抵达的时候,英国战舰还在海上巡弋,结果两艘护航的东岸轻巡洋舰开道,夹着这四艘法国船及两艘东岸商船一起进了港。英国舰队投鼠忌器,生怕开炮会误伤东岸船只,最后只能作罢,眼睁睁看着法国人得到了增援。
如此明目张胆的偏袒,几乎把英国人气疯了。前线的陆海军士兵们强烈要求指挥官授权他们开火,否则这仗根本打不下去。一些人甚至还指出,在南方的卡罗莱纳殖民地,新生的佛罗里达共和国居然也敢和英国人叫板,为了低劣的瓜莱印第安人与他们数次爆发冲突,这背后一定有个策划了全部坏事的阴谋家——意思其实很明了,所谓的“阴谋家”是谁,不问可知——无奈上级指挥官离开伦敦前,得到了安妮女王的密切嘱咐,他并没有与东岸人开战的权力,除非他们首先发动攻击。
而一看指挥官如此怂,英军士兵们也泄气了。海上封锁不住,空有海洋优势却无法转化为胜势,这仗还怎么打?于是,在又草草进攻了一次后,大伙干脆鸣金收兵了,退回了新英格兰地区的出发地。
英军总司令索尔兹伯里勋爵将阿卡迪亚失败的攻势撰写成了报告,第一时间送往伦敦。但一切都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消息传回。其实他也理解,安妮女王肯定在左右为难,同时还有些心惊肉跳。东岸人最近一年多来的举动,已经让人嗅到了很多不寻常的气味,佛罗里达人的挑衅,加勒比海对法国岛屿的支持,新法兰西的烂账,甚至还有在波罗的海咄咄逼人的攻势,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指向一个目标,即不列颠王国。
斗倒了西班牙,闲不住的东岸人是在找新对手了啊。安妮女王自家人知自家事,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这么多年,伦敦捞了多少好处,别人不清楚,女王本人还不了解么?最明显的,就是伦巴第街上那一大堆操荷兰语、德语的外国银行家们。此外,在牛津、纽卡斯尔、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地,还有大量外国工程师、学者以及企业家们。不列颠王国的实力,比起战前简直是打着滚往上翻,东岸人看在眼里,自然要有所动作。
安妮女王是有战略定力的,也一直在强调战略定力,虽然很多人嘲笑她懦弱胆小。但丘吉尔理解她,理解她担忧不列颠多年发展的成果毁于一旦,虽然丘吉尔本身似乎并不赞成继续采取绥靖政策。
安妮女王当然也不同意丘吉尔提出一些略显激进的策略。她同意如今欧陆战争不能再打下去了,早一天停战,欧陆各国就能多保留一分元气。路易十四已经老了,几年来一直在求和,西班牙也早已退出战争,波旁家族的菲利普五世的王位有东岸人作保,那么这场战争似乎也失去了继续的理由。安妮女王有理由相信,如今的西班牙是控制在东岸手里的,巴黎对马德里的影响力已经非常有限,更别说西、法合并了,那是一丁点儿的可能性都没有。
那么,还打什么?为了荣誉?为了战争赔款?路易十四不可能出哪怕一个利佛尔的赔款的,荣誉也是很虚的东西,为了这点面子,再搭上数百万镑的军费或几万士兵的生命?根本不值得!
安妮女王觉得,现在是时候以胜利者的姿态,体面退出战争了。不列颠需要时间来消化战争中获取的东西,同时派遣高级别的使者前往新大陆的东岸首都,双方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东岸究竟想要什么,而不列颠又能给出什么。东岸国内的商界,向来与伦敦有着密切的贸易联系,赚了很多钱。这些人,应该也不希望看到两国关系恶化吧。或许可以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来居中斡旋一下。
把一个强大的海洋国家推向不列颠的对立面,是他们所能犯下的错误中最愚蠢的一桩了。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谈的,双方都可以把条件和底线亮出来,看看能不能达成一致。如今不列颠需要的是时间,发展的势头尤其不能被打断。只要东岸政府没有下决心开战,那么能拖一天都是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