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450章 东归(七)

第450章 东归(七)(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也只能这样聊以自慰了。”隆科多烦躁地点起一根烟,道:“船明天就起航了,下一站广东。这个机会不错,咱睁大眼睛好好瞧瞧。”

“大人,广东是伪明惠国公李氏的地盘,咱们上岸后务必小心。”瑚毕图突然提醒道:“幸好大人英明,买了几顶东国样式的帽子,咱们再修饰修饰,只要不出差错,应该就没人可以认出来了。”

“唔,是得小心。”隆科多抽了口烟,道:“届时他们几个就别下船了,就你我二人。广州城,老夫也没见识过呢。”

话说,郑氏在棉兰老岛上的经营其实有点慢,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投入不足。自从1698年郑氏派兵千余建立石井卫城之后,十四年来未扩展地盘,基本上处于消化状态。这本来是正道,理应如此,不过让东岸顾问感到不满的是,福州方面对这里太不上心了,投入严重不足。发展至今,整个石井卫(一卫城、三守御千户所)只有四万五千余人口,经济上以农林牧渔为主,进展十分缓慢。

更让东岸人恼火的是,前些年郑氏借口用度紧张,将原本补贴移民的一人八两银子削减为四两,这大大降低了移民的积极性。毕竟台湾就在福建附近,既然补贴那么少,与前往台湾屯垦一样,那么何必冒风险去南洋呢?所以,发展到现在,人口不足,经济毫无起色,也就周边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土著回教徒,不然怕是都站不住脚被赶出去了。更有甚者,在去年的时候,郑氏还将一笔三十万圆的东岸贷款挪做军费,理由是顺国咄咄逼人,福建本土形势紧张,必须加强军备。

与郑氏相比,潮州方面的力度还稍微大一点。李元胤没死之前,就先后设立了韩阳、国忠二县。九年来,虽然地盘没怎么扩大,但消化得十分快速,以采矿、森工及海产品加工为主的经济体系一日千里,目前两县已拥有七万多人口,这对小小的潮州府来说很不容易,让东岸人非常满意。

李元胤死后,李忠信继位,他非常懂政治,因此表态继续开发棉兰老岛殖民地,且会扩大多少亩耕地云云,为韩阳矿业公司的发展打好基础。这态度就十分到位了,也赢得了东岸顾问的欣赏,未来想必会有更多的贷款援助,在棉兰老岛的殖民中超过郑氏一点都不困难。

隆科多、瑚毕图二人弄不清楚这里面的弯弯绕,毕竟这方面的信息太少了。虽然都是公开的,但一时半会从哪里收集?还不是从市井流言中汲取。所以,有矛盾的很正常,以后再慢慢弄清楚好了。不过此时他们至少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在东国朝廷的主持下,大陆南方的几个小政权,基本都下南洋殖民了,假以时日,所获财富当不在少数。

隆科多其实有些担心,如果大清不能在两代人之内统一天下,那么今后至少在财政方面,多半只会越来越疲敝。北方,物产就那么些,比不得有海外贸易的南方兴盛,即便将士更勇猛一些,战斗力更强一些,但今后工业大发展的时代,这种优势可能只会被慢慢抵消,这令隆科多十分忧虑。

“瑚毕图,你也看到了,海外无论是普通的粮食、木料、盐、糖、肉鱼都不少,甚至就连中国传统的茶、生丝、瓷器的制备都上了规模。此外还有诸多珍奇,我等听都没听说过的商品,如此富庶,经营日久,必所获甚多。”隆科多点了一根烟,叹气道:“惜我大清无缘经营海外,没有这些来钱的营生。你说说看,长此下去,该怎么办?”

“大人,顺逆似乎也没这个门路……”苦思冥想了半天,瑚毕图也只能拿这个说事了。

“你倒挺会苦中作乐。”隆科多气笑了,道:“你觉得,东国两千万人,国力比之大清七千万人如何?”

“五倍以上。”瑚毕图毫不含糊地说道:“人家能实打实地利用两千万人,大清能有效利用的,怕是还不到两千万。幸而顺逆也就那样,不足三千万人口,目前国力远远不及大清,他们可没东朝的手段。”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